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壮哉阳明山(七)
正文

壮哉阳明山

七、万寿寺伤今

笔耕潇湘

在阳明山,除了久负盛名的白云寺、歇马庵,现在最红火的当属万寿寺了。

万寿寺始建于宋代,明朝时重修,寺院建造在阳明山顶峰南侧的花岗岩坡地上,海拔1357米,寺院坐北朝南,三纵六横,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有上、中、下三殿,供奉七祖佛和十八罗汉、二十四孝、十二元觉、十八真人、四大金刚等塑像,以及如来佛祖、观音菩萨等30余尊神像。三殿两侧建有4栋客房。寺院东西两侧山势逶逸环抱,寺前视野开阔,坡下古木参天。如此风水宝地,真乃“晨钟凝朝露,暮鼓浴霞光,柏樟掩古刹,梵音共鸟鸣”的参禅胜地。明嘉靖二十九年(1551年),高僧郑秀峰闭关坐化,面貌如生,肉身不腐。明藩南渭王闻之,赐其号曰“七祖”,改寺名曰“万寿寺”,赠额“临济正派”,并赠联“明山千古仰,活佛万家朝”。自此,阳明山万寿寺香火鼎盛,声名远播,逐步发展成为湘、粤、桂三省十八县的佛教圣地,前来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1983年,万寿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说,解放战争时期,蒋介石曾经秘密地来到阳明山,拜谒万寿寺的长老,祈求冥冥中的指引,借以挽回颓势。然而,作为一个反动统治集团的领袖,代表的是落后的价值追求,哪怕身居高位,也不能改变其腐朽的本质,在人民大众谋求解放的历史潮流中,焉能不败?其败势又岂是一个老和尚能够扭转的呢?长老见问,默然不语,手指东方,示意快走。蒋介石初时很不高兴,后来似有所悟,在决定逃跑路线时参考长老的暗示,否定了向西南逃避的方针。败退台湾以后,蒋介石凭借天险得以苟安,心里愈发感激长老,将台湾的草山改名为阳明山,以示对万寿寺长老的怀念。现在,阳明山大打“和”字招牌,意在两岸阳明山遥相呼应,成为联结同一文化的纽带。然而纵观台湾当局的政治生态,傍干爹以自保,吸尽大陆伸过去的橄榄枝的油水,就是不肯在统一的道路上迈开实际性的步伐,造成事实上的台独。所谓“和谐”,不过一厢情愿的臆想罢了。

我们到达万寿寺,正好是“暮鼓浴霞光”的时候。几个穿黄衣服的和尚闲来无事,两手抱在胸前站立寺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下面平台上的游客。因为没有虔诚的佛心,我从心里拒绝对菩萨的盲目跪拜,壮观的寺院在我的眼里只是一道风景。进得寺院,又怕逐利的和尚纠缠着上香引起尴尬,而且由于时间紧促,我们只在下面的平台上瞧了瞧,没有上去细看。毕竟,和尚的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泾渭分明,佛的世界离我们的距离像进山的路一样遥远。然而,正是代表世俗的我们来到了这里,就不可避免地与禅的意境发生碰撞,触发哲理的思索,带着对人生问题形而上的思考触摸宗教。

世界从宇宙大暴炸到形成星球,到形成生命,到进化出智能,人类无疑是已知物质世界的最高形式和主宰。人类进化到一定程度,获得自我意识之后,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对这些浩淼无穷的领域的静思与参悟,会让人感到自己从四方被一种巨大的无形的力量所包围,这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力量,宇宙万物都屈从于它的影响。然后,这种思想就转化或上升到对造物者(神灵)的崇拜,形成一些精神或行为的规范(戒律),并以此来讨好神灵,希望获得神灵的眷顾。宗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因此,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认识局限性的反应。有神论者把死后存在的世界看作是不朽的灵魂的去处。基督教中的天国、地狱,佛教中的极乐世界、地狱,神话中的冥界,阴间等等都是这样的地域空间,这样的世界和我们眼下的世界是相对独立的。包括佛教在内的一切宗教主张以对造物主的皈依作为最后的精神寄托,用臆想的彼岸世界来否定现实世界以消弭生死和有无的矛盾,使苦难的人生得以超度。它要求信徒蜷缩于万能的上帝和诸神的阴庇之下,使有限的卑微的个体成为上帝的仆从,从而获得永生。在虔诚的宗教信徒看来,今生只是短暂的一瞬,死后才能得到永恒。因此,常常是“身在此世,心在彼岸”。并且,为了获得彼世的幸福,今生就得自律,不能犯戒,因而规范着人的行为不至于超出道德的底线。这对暂且处于私有制的阶级压迫的社会产生了“维稳”的积极作用。

“没有宗教的科学是残废的,没有科学的宗教则是瞎子”。尽管佛教主张以合理的身心完成从个体到一般的人格完善,主张以一种至纯至善的人心构建和谐世界,部分地张扬了真善美的理想诉求,却因其缺乏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而陷入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泥淖;尽管佛教能给苦难者以精神上的慰藉,促使人类去追求道德上的完善,却不能指明人生的方向。人类从来没有因为宗教信仰而摆脱私欲的桎梏变得集体高尚起来,这种信仰不过是人类苦难历史中孕育的终极理想、终极关怀的胚胎,一种尚不完善的探索形式罢了。

然而,作为这种价值追求探索形式的佛教,一直被统治阶级排斥在主流价值之外。千百年来,佛教一直尴尬地存在于人与神之间,既不能成为普世价值,又不会消声匿迹。作为一种边缘化的信仰,佛教常常避居深山老林得以苟存。“天下名山僧占多”,正是这种现实的写照。对于中国人而言,佛教既是外来的文化,也是中国自身的文化。当佛教深入民间成为普遍信仰之后,普通人对于佛教的根本教义却知之甚少。大众所知的佛教不过是人类对若有若无、有着无限法力的超人类施与者的敬畏和感激。

哪怕是并不完善的终极关怀,当科学的发展进一步证明神灵并不存在时,宗教的大厦却未轰然倒塌,因为人类一直没有找到或采用一种尽善尽美的理想情怀来代替现有的宗教。崇高信仰的缺失是我们时代最大的悲哀。虽然大多数中国人是无神论者,当今的寺院却大有重新红火的势头,善男信女趋之若鹜,这恰巧说明我们的民族正好处于一种昏聩的状态。失去了戒律的约束,人性中自私的欲望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尽情释放,以致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世俗的风化甚至波及到各地的佛寺中,那些教旨的传承者难耐清门的煎熬,早已背弃教义,异化成金钱的奴隶,披着袈裟坐地成商,一门心思巧立名目捞取钱财,再也难以承担探索人类终极真理的重任。许多游客也有意无意摈弃了大山本身的纯净之美,一门心思投入菩萨的怀抱,妄图钱财和富贵。这种你情我愿投其所好各取所需的现象,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还不如说是一种恶俗。但凡光明磊落者,是不屑于去祈祷的;为衣食奔忙者,又没有那个闲功夫。那些朝香拜佛的人,除了妄求暴富的投机商人,图谋升迁的贪腐政客,还有几个是迫于饥寒祈求改变命运的窘迫之流呢?

在我们这个过于讲究物质享受的时代,朝圣者供奉菩萨的原因无非求财消灾祈望显达,很少有人去追寻精神家园,更少有人达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层次。爱因斯坦说:“我深信世上的财富并不能帮助人类进步,即使它是掌握在那些对事业最热诚的人的手里也是如此。金钱只能唤起自私自利的心,并且不可抗拒地会招致种种弊端。只有伟大而纯洁的人物的榜样,才能引导我们具有崇高的思想和行为。”但愿有更多的人开始心灵的复苏,超越个人的功利价值,投身到真理的探索和奋斗之中,既得到自我内心的自由和安宁,也为人类进步的事业添砖加瓦,贡献一份菲薄的力量。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5 13: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