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平心看过春秋雨,始上轻舟入云天。——赏读鸣飞的《秋雨,一些虚构之词》 |
正文 | 《秋雨,一些虚构之词》 文/鸣飞 江南有雨,秋风穿行其中 山坡上的野草依然青葱,田园瓜果却已青黄不接 屋外秋蝉禁声,细雨呢喃 雨中的清晨,寒凉继续超度消瘦的风景 站在窗前,眺望一下雾蒙蒙的远方 黯然转身,这时候会为一些流逝而伤怀 比如一枚被雨水击打的落叶,一朵 随风零落的花瓣,甚至刚刚随流水远去 的木舟,我的胸怀 总是藏着一些小悲情 “雨水淹没归途,蝴蝶的翅翼布满眼泪————” 门窗洞开,我虚构之词得到验证 外面的雨声骤然又起,一声紧似一声 多像被祖国流放的归人,将悲愤的琴弦 一弹再弹————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著名作家郁达夫,曾饱受人生的愁苦,他在《故都的秋》借用秋景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只要能把秋留驻,就是折了寿命也在所不辞,可见作者对秋的感情是多么深厚。 而鸣飞的这首《秋雨,一些虚构之词》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实际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对秋都有特别的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这种悲秋、伤秋的情感大多来自秋天的萧瑟、落败景象。 诗人以一场秋雨开篇。 江南,烟雨;寒蝉,凄切;虽没有柳三变之愁绪满腹,但是依然会黯然转身,这时候会为一些流逝而伤怀。自古以来诗人大多多愁善感,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愁绪油然而生。 而诗人的伤怀恰恰来自那枚被风雨打落的秋叶、花瓣。但落叶,残花是生命的涅槃。生生死死,只需那一场风一场雨,秋叶、花瓣便可于风雨中飘飘落下。这也是自然之秋徐徐拉开的序幕。 诗人望着一片落叶,久久看着,直到自己的心神也被这秋叶、残花感染,发出唏嘘不已的感叹。“门窗洞开,我虚构之词得到验证”,那虚构之词也就重新回到诗人的心里,所谓虚构,实则早已引入脑海。最终也变成一枚秋叶,镶在了初秋的风景里。 在这里诗人用一大一小的情境烘托出对秋的感触。江南秋雨,是大情境,感悟秋愁;内心感伤,是小情境,感触心愁。诗人通过对秋雨的描写,寄情于景,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让人寻味。 至此,诗人的情结好像已经完结了。可是诗人笔锋一转写下了: “外面的雨声骤然又起,一声紧似一声 多像被祖国流放的归人,将悲愤的琴弦 一弹再弹———— ” 诗人此时由情境联想到人。这样的转化还是由那声声的秋雨而来。 流放的归人,悲愤的琴弦这是在说谁呢?如果我没有弄错的话,这个典故应该是说:蔡文姬。 长期以来,而关于蔡文姬的故事,就连《三字经》里都有传唱: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彼女子,且聪敏,尔男子,当自警。 在中国传统文学中,一提起蔡文姬三个字,我想总会和苍凉、悲切等同:大漠,落日,愁绪,含愤胡笳;马嘶,西风,忠烈,凄情妇人。这不是多情的虚墨与勾勒,这真的就是蔡文姬在历史上,最凄切的画面。 诗人在此时提起这样一个人物,何意?一位国色天香的女诗人,诗书满腹,奈何红颜薄命,一生命途多舛,实在是遭际坎坷。那是一段痛不欲生的经历,那段苦难的历史,最终尽在《悲愤诗》。我想写到这里,诗人的用意也许已经清楚了。秋的落寞, 在一千多年以后的诗人的心里愈发浓烈。那雨声,一声紧似一声;悲愤的琴弦可有人懂?那些虚构之词,最终得以在诗人心里验证。可是,此时此刻,却仍然有好多好多的思绪积于脑海,以至于“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其实我们在这样一个日子里遇见秋、遇见秋雨是一种幸运。 思秋、悲秋,岂不正如思考人生一样吗?是的,秋给我们的更多的是沉思,是感悟,是对生命的思索。虽然“自古逢秋悲寂寥”皆因人们赏秋、看秋的心情不同;但不可否认,秋天的萧瑟悲怆,也常常让人感怀不已。但只要敞开心扉,纯净心灵,从人生中的困惑烦恼中解脱出来,则完全可以达到恬静淡然、云淡风轻的心境。 西风轻摇,隔窗观雨,席桌而思,这其实是对人生的感悟。如若,则合了这个秋天的意蕴,却也平添了思绪的悠远。 纵观鸣飞的这首歌,既表达了诗人对秋的感悟;同时,也将诗作沉凝浓重的悲壮基调幻化出瑰丽迷人传奇色彩,打造出这蕴意深远,内涵深刻的诗篇。 作者:水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