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11一个至多个-读《档案:一部个人史》
正文

一个至多个

从春秋笔法开始从我们多年的学习经验知道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的历史教科书简直就是神话,而现在放在我案头的这本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英人蒂莫西.加顿艾什著汪仲译的《档案:一部个人史》告诉我们历史还有一种,“历史学家一直在做研究,一面也创造了历史,自己成了这个历史的一部分。”

书有很多,也有很多种,有的书能调动起读者内心全部的历史认知和价值观念,《档案》还不止于此,它还能让思想超越所限的实际环境,思考一些永恒的内容。我向来抵触对经典作品进行压缩提炼,名著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对细节把握体现出来的原生力量去感染影响读者,抽干了细节,就是阳光底下无新事,不是历史的剧情老套,而是除了演员和布景剧本从来就没换过,这样的历史叙事里没有人这个主体,也就与我们没了关系。但说到一本书总要讲一下这本书的大概,再去或推介这本书或借此去贩卖自己的私货抑或二者兼而有之,在此我不能不落窠臼。

《档案》讲述的是在东德斯塔西这一据梁文道讲为人类史上最庞大也最严密的国安机构(若以东德人口估算,平均每50个成年人当中,就有一个和斯塔西相关,若非直接替它工作,便是间接为它服务。)背景下,1980年时为在东柏林当交换生的英国青年即作者进入了斯塔西“作战性个人管制档案”管控的视野,1989年柏林墙倒塌东西德合并,新德国开放了斯塔西的档案,已成为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的作者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将秘密警察的档案、日记、记忆并与档案中所涉人物的访谈和接触形成融合对照,作者从“一个窗口、一个样本、一个达成目的的方法、一个实验的目标”的个人的微观角度,将在努力还原那个时间截面的真实状况汇总成本书,引导我们去体会历史、记忆、自我乃至人类本身这些的形而上的概念,实现了从一个到多个的历史学价值。

书既然是建立在档案基础上的,那首先我要阐明的是与作者对档案记载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同,我只是认可作者所查阅的这些档案的物理存在的真实性,但对记载内容所要反映的真实基本怀疑。“在风平浪静的海面上读出雷暴的预示,无事变成小事,小事衍成大事;每一个人背后都另有人指使,每一个行动背后都别有深意。这就是斯塔西这种机构看待世界的原则。”(梁文道《导读.出卖作为一种美德》)这样的立场不会有事实,而如果参照我国档案来验证记载内容的所谓真实性,我们的体验自会深刻,试举一例,山东核电科技馆的看板上有一份1958年7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翻拍图片,与“我国第一座原子反应堆建成”新闻并列的是“夏粮增产35亿斤”。这里的档案就如文中对记忆的使用,“我们所拥有的是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某一个时点的无限回忆:不但随着每一秒时间的流动而逐渐改变,而且偶然会因为某一个戏剧化的冲击、一项出其不意的表态等而有扭转的回忆。就好像电脑上的数码影像,每一种颜色、线条、细节都可以在电脑屏幕上任意改变一样,在人脑中的回忆也经常在变换中。不过,和数码影像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记忆,也无法任意倒带,让自己回到最原始的记忆中。有人说‘过去就好像陌生的外国一样?,事实上,过去是另外一个宇宙。”,不同的是档案一旦形成便不再改变,只是在生成时可能就是假的,否则无法解释理论上应该清楚每一个国民谁是谁的东德最后为何仍逃避不了倾覆的命运。

客观讲,书中论述的内容在现时的中国没有讨论的空间,但历史研究的价值恰在于借鉴。除了鹦鹉学舌般的窃取,每一次对历史的阐述都是作者个人的体验,《档案》一书透过场景的还原,拷问的实质对象是人性,阅读中我不时会问自己,在那样的历史场景里我会选择什么样的立场和行动?答案其实是现成的,“这个人,就坐在我们眼前的那一张椅子上,明明就是小官僚执行者的罪恶代表。然而,他却是一个顾家好男人,自豪于自己的刚正不阿,忠诚不贰,中规中矩—一切被认为与‘纳粹主义?合作的‘第二层次美德?。他甚至到今天还无法承认,他忠诚服务的机构结构性、系统性地做错了事情,只会坐那里懊恼曾经偷窃过一两部火柴盒小汽车。”

八卦新闻或许证明着窥探他人隐私的存在合理性,因此阅读《档案》有些像在读一本令人隐隐的恐惧的政治小说,并因其真实的不能再真实,让人欲罢不能而一睹为快。可真实的材料所重建的历史真的就是可靠?“我在痛苦中测试自己对于过去的生活到底还记得多少。即使今天,在将所有档案、日记、信件等详细记录备齐在我面前之际,我仍然需要仰赖想象力,为我重建起过去的生活。就像勒南所论的民族一样,我们每个人都在记忆与遗忘的不断组合过程中成长。但是,如果我连自己十五年前的模样都无法重建起来的话,还有什么资格写别人的历史?”

其实,这些并不重要,这些都是加顿艾什通过自己辛勤的调查整理出的各种历史或然,《档案》涉及的斯塔西人员只有黎瑟是个例外,“他的确是个善良的人,他并没有因为进入国安部而良心泯灭。”,这也是我在《档案》里最大的个人收获:

“当然,一个人即使有丰富的知识,仍然可能因别人有不同的意思或行为而迫害他们。这就是我从哲学家柏林身上学习到的。他告诉我们,只有在发现人类文化之多元,看见不同的人所追求的目的是分歧,而且是无法妥协的以后,我们才会看见自己的信仰与做事的方法的相关性。从这里开始,我们知道了容忍。在那篇著名论文的结论中,以赛亚.柏林引用了另外一位作家的话:‘文明人与野蛮人之间的分野就在于,文明人知道自己的中心信仰的相对性,但是却毫不退缩地捍卫它。?”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七日

《档案》中的部分妙语:

1、这种事情并不是你不把它挖清楚就会不存在的。

2、“斯塔西”的存在正如所有对付自己国民的秘密警察,既秘密又显眼,它以秘密的行动公然宣示自己的力量,如此能在人人心上种下恐惧的种子。恐惧,乃是这种体制的基石。它的双重性质要求国民也要以双重态度来对待它,在表面上爱它爱得要死,在心里则怕它怕得要死。结果是一群表里不一、心中多疑、彼此提防的原子化个体;这就是它的深层腐败,东德政权大厦的散砂地基。

3、虽然大家活在同一个世界,面对同一组事实,但每一个人理解这个世界和构成它的事实的角度是不同的。

4、波恩特身材魁梧,但暴躁易怒,眉头一皱,更是一副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样子。他的存在不容忽视。纳粹和马克思提供了最佳的语言弹药,供他日常兴之所至的评论与辱骂使用。我的日记中记载着有一天,我在浴室里待得比规定的时间长了一些,扰乱了他的日常作息。他一面用大拳头大力敲门,一面叫嚣道:“统治阶级!”当他把孩子带进来住,而主要的房客,海纳,威胁要去法院告他时,伯恩特对着他大骂:“你这个纳粹猪猡,跟集中营的警卫一样,白天谋杀平民,晚上弹琴、喝酒……”

5、带着档案在时间中旅行的效果可能也很相似:一次不好的旅行。

6、然而,在秘密德国的鬼魅之中,我想要搜寻的,是一个私人问题的答案:什么力量使一个人成为抗暴斗士的同时,却使另外一个人成为极权统治下的忠实奴仆?

7、对东德这样一个建立在媒体控制、新闻检查和组织性欺骗的共产国家而言,探索性研究或批评性新闻当然是有颠覆作用的。

8、因为,我发现,经过档案开启的过去并非原样重现的过去。就算没有档案的开启,没有新的文件或另外一个人的记忆帮助回想,每个人的回忆都随着时光的流转以及环境的变化,有的变得模糊,有的反而更清晰,有的逐渐圆润,有的则越发尖锐。

9、但是文件从来就无法记录下所有的事情。与历史的见证人谈话,是理解当代历史背景与动机中最宝贵的方法。

10、西方定义下的窥伺狂,被定位在一个高高在上的“国家安全”、“公众利益”目的上而正当化了。

11、制度有问题,他说,因为它违反了人性,一个人的天性无法转换或改变,所以这个制度注定会出问题。共产主义无法容忍“内心的丑恶”,只有人人都是天使,共产主义的美好愿景才会实现。这番判断简单却不浅陋,对共产主义的基本缺陷一语中的。

12、黎瑟惊讶于媒体在报道五年生产计划上的严重失实,目睹了理论、实践、当权者伪善之间的矛盾。他援引海涅的话说,这些当权者表面上劝大家喝水,背地里却肆饮着葡萄酒。

13、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用别人的坏来衬托出自己的好,基本上是虚伪的、谬误的。

作者简介:

蒂莫西·加顿艾什(Timothy Garton Ash):当代西方最重要的政治写作者之一,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英国《卫报》专栏作家、中东欧当代史专家,著有《波兰革命》、《档案:一部个人史》、《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等。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4:5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