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好人可以这样做 |
正文 | 英雄是人不是神,英雄不是天生的,只要你朝着既定的目标,勇敢地去追求,不懈地去努力,你也能成为英雄。只要我们有像雷锋同志那样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一切的伟大精神,公而忘私不计得失的高尚品德,那么,雷锋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够做到。 --吴金明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对人民的给予要永远满足,对人民的奉献要永远不满足。当一个人的心智走进如此状态的时候,他便活出了一种境界,在外人看来是崇高,在自身感到的只是本然。 吴金明,1959年3月出生在江苏省泗洪县一个名叫龙集的小村庄。美丽的洪泽湖把洁净自然、质朴超逸的灵性注入他的血脉。小时候,他常常坐在爷爷身旁,听爷爷讲家史。在旧社会,家里受尽了苦难,是党把像他家这样千千万万个贫苦人民解放了出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爷爷教育他要饮水思源,知恩图报,没有党,就没有他们家的今天。善与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他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正是这样自然又平实的成长环境伴着吴金明从乡村走进城市,从南方步入北方,而每到一处,他为人做事都如同他的形象一样光明、伟岸。这位当年的人民子弟兵、原沈阳军区二十三集团军正团职干部,如今供职于哈尔滨市人事局的人民公仆,以他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工作作风、达观的人生理念、平和的处事风格、质朴的爱心播撒,谱写了一曲当代的雷锋之歌。 雷锋账本的故事 一名细心的残疾人,在其所记录的拥有100多个单位上万人次的15本雷锋账本中,吴金明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最多,持续的时间也最长。透过那一页页雷锋账本,我们仿佛看到吴金明走过14个春秋留下的爱的足迹。 焦旭昆,哈尔滨市道外区一位自强不息的残疾人。17岁那年冬季的一天,在哈尔滨市体校速滑场上,随着脚下如风的写意般的滑行,他的心中充满了一个又一个梦想。然而,命运之神却折断了这个少年的翅膀!一个同伴由外圈压到里圈,将正在滑行的焦旭昆撞倒,造成坐骨神经严重损伤,整个身体僵硬。他不但从此无缘冰场,甚至连站起来的资格都被剥夺了! 瞬间被改写的命运让小焦痛不欲生!痛定思痛后,小焦顽强地与命运抗争。他相信,阳光是属于每个人的,他的生活不会只是乌云。 在一次黑龙江省领导慰问小焦的照片及他自强不息的事迹登报后,家住黑龙江省北安县的年轻姑娘何义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先是写信、寄钱,随着了解的加深,感情也逐渐升温。一年后,姑娘冲破重重阻力,来到哈尔滨,嫁给了焦旭昆。由于两人都没有工作,只能靠何义做加工活儿贴补家用,生活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宝贝儿子出生后,他们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了。 是来自社会各界的资助帮他们支撑起这个特殊的家庭。 1995年10月9日,时任二十三集团军政治部录像室主任的吴金明陪同沈阳军区记者站站长就当地自来水公司无偿为焦旭昆家安装自来水而去采访。 从此,焦旭昆的生活中,如同多了一轮太阳,使他的心中充满温暖,让他的生活洒满阳光。 初见焦旭昆,吴金明内心涌动着同情的热浪。或许这也是缘分吧,从此,他不离不弃,如亲兄弟一样时常出现在焦旭昆的家里。 逢年过节,他会带上慰问品去看望这个特殊的兄长,有时也带上妻子和女儿一起去,帮助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冬天,考虑到焦旭昆的妻子身单体弱,孩子又小,他就主动把粮油等生活必需品买好。焦家住平房时,没有暖气,靠烧炉子取暖,吴金明就把柴劈好,把拌子码成堆。 有一天,他去看焦旭昆时,发现老焦情绪有点低落,就细心地询问。原来,由于生活不能自理,觉得自己拖累了妻子和孩子,心里很是苦闷。吴金明就劝说他,不要有什么想不开的,要好好地活下去。虽然你身体不好,但社会上还有这么多人关心帮助你,你一定要坚强。你看张海迪,和你身体情况差不多,但人家就特别坚强。 通过这件事,吴金明觉得光从生活上关心帮助一个残疾人还远远不够,同时,要从精神上关心爱护开导他,让他树立起生活的信心,构建一个坚强的心理机制,以抵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他给老焦送去了《钢铁是怎样成的》、张海迪《轮椅上的梦》等书,让他向保尔和张海迪学习,像他们那样,做到身残志坚。从那以后,焦旭昆变得乐观了,能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了。他还学会了修理钟表,过了几年自食其力的生活。 2000年3月下旬,吴金明在长春开会,接到焦旭昆妻子的电话,说老焦得了脑出血,他心急如焚。会议一结束,吴金明就往回赶,连家都没回,直接到了医院,一照顾就是七、八天。在焦旭昆最难的时候,吴金明给了他力量和安慰。由于焦旭昆身边除了未成年的孩子和体弱的妻子,再没有什么亲人了,翻身、大小便,吴金明都干,不嫌脏累,像照顾兄长一样照顾着他。吴金明还用自己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给老焦买来水果、营养品,直到老焦脱离了危险,他留下800元钱才回家。望着吴金明疲惫的背影,焦旭昆泪如泉涌。 每到年节,吴金明最先想到的就是焦旭昆。仲秋佳节,他会买来月饼,米旗的,老鼎丰的,连自己家都舍不得买的百余元的月饼,他会大方地买给焦旭昆。春节临近,肉、米、油,一应俱全地送到焦旭昆家里。每年的大年初一,吴金明第一个拜年电话总是打给焦旭昆。 在吴金明的影响和带动下,他原所在的二十三集团军政治部录像室的几名同志自觉组成了一个爱心助残小组。有一次,他发现焦旭昆从一面小圆镜里反射外面的世界,内心一阵酸楚:残疾人的生活太艰难了。以后,一有时间,他就和战友们一起用轮椅推着焦旭昆到外面,逛公园,走江岸,看看城市的变化,开开眼界,呼吸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明媚阳光。动迁后,老焦家住四楼,抬着他上下楼非常不方便。楼道窄,人多了转不开身,人少了又抬不动,而且还要一鼓作气,常常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是每当看到焦旭昆露出孩子般的笑容时,一种精神上的轻松和愉悦代替了劳动的疲惫。 2008年春,吴金明去看老焦时,发现他妻子气色不好。原来,由于多年的操劳,他妻子患上了心脏病、糖尿病,还得过脑梗。而治疗这些病的药物一般都比较贵。他们不忍心再给吴金明添负担了,就一直没说。得知这一情况,吴金明就用自己的医保卡频频买药,不到半年,特安呐、可达龙、银杏叶片等药已用去1300多元。 14年来,吴金明用于资助焦旭昆的慰问品、药品及现金已超万元。老焦逢人就说:“吴老师待我比亲兄弟还亲,我真是太幸福了!” 吴金明想到的总是别人,而别人给他一点回报他都念念不忘。1998年,焦旭昆妻子给他家送去了几双自己做的拖鞋。事情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但吴金明至今不忘,一谈到此事,他的眼中就流露出感激之情。 无论是当军官,还是做公仆,吴金明执着地与一位素昧平生的残疾人相伴前行。他说,不管什么时候,都会一直这样关照焦大哥一家。通过帮助焦大哥,他不觉得自己损失了什么,而是觉得自己的生活更加充实了,生命更加有意义了。因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幸福的人,自己也一定是快乐、幸福的。 特殊党费的诠释 “特别值得提出表扬的是我局干部吴金明同志,把自己多年来用辛勤汗水积攒的一万零七百多元稿费,作为特殊党费,一次性全部交给了党组织。《哈尔滨日报》在头版报道了他的事迹。吴金明同志政治敏锐性强,认识高,行动快,先锋模范作用好,展示了新时期公务员崭新的精神风貌,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学习。”这是2008年5月26日,哈尔滨市人事局党组书记、局长夏秀成在市人事局编委办全体共产党员缴纳特殊党费仪式上的一段讲话。 2008年5月,汶川地震。每当看到电视上播放的那悲惨的画面,吴金明的双眼立即浸满泪水,他那颗善良博爱的心无法平静下来。他时刻关注着灾区灾情,恨不能立即去当志愿者。当时,他从部队转业才半年多。军人出身的他,深知在大灾大难面前,要一切行动听指挥。那些失去父母的孩子,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以及灾区被毁的家园,总是在他的眼前晃动。他每天都寝食难安,备受煎熬,无法形容心中对灾民难以承重的牵挂。他在想,自己能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呢? 5月18日,吴金明收看电视新闻,当他看到中组部号召全国党员可以通过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支援地震灾区的消息后,眼前为之一亮。第二天,他立即将自己存在银行的元稿费全部取了出来,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成为市直机关干部第一个交纳特殊党费的人,也是全国人事系统第一个交纳特殊党费者。 就在他将稿费作为特殊党费上交组织的当天晚上,远在家乡的二弟又打来长途电话,催问他那一万元何时能寄到。二弟有两个相差一岁的女儿同时面临着大学毕业,在离校前要把3万多元学费贷款还清。在地震发生前一个月,他曾答应二弟,自己有一万多元的“小金库”,是自己挣得的稿费,可以拿去给两个侄女急需。然而,汶川地震改变了他的想法,他无法抵挡来自对灾区人民更为强烈的情浓于血的真情。二弟听到他支支吾吾的话语,感觉到哥哥一定有了什么难处,无奈地放下电话。吴金明心里一阵难过,毕竟是骨肉亲情啊,而且他知道,二弟为了供孩子上大学,夫妻俩到距家几百里外的南京一家建筑工地当小工,每月省吃俭用也才能挣到二、三千元钱。想到这里,他的眼睛湿润了,在心里说:二弟,不是哥哥食言不想帮你,而是地震灾区的人民太惨了,我如果不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一辈子心灵都不能安宁,请你理解哥哥。哈尔滨电视台记者采访他,谈到这件事时,他说:“我从来都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言必信,行必果,不管是谁,只要我答应了的,就必须履行诺言。而这次我破天荒了,并且是对我的亲弟弟。因为我感到,国家受此大灾,人民遭此大难,受灾的群众更需要这笔钱啊,所以我决定先救助灾区人民。” 他曾动情地说:“与那些被地震灾害夺去了生命、家园的灾区百姓,与那些奋不顾身在抢险救灾一线的解放军、医生相比,我所能做的这点事太微不足道了。作为一名有着30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我始终不忘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和榜样作用。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在国家遭遇灾难之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党分忧,为国解难,为民解愁,这是共产党员的职责和义务。” 《哈尔滨日报》、《新晚报》、《哈尔滨人事信息》、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信息》都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一位朋友在报上看到了这个消息,并不支持他的做法,朋友说:比你有钱的人有的是,做好事,也得量力而行。你二弟还在盼着你的钱,你却交了特殊党费。他只是一笑了之。用他自己的话说:有钱的人可能很吝啬,没钱的人可能很慷慨,有钱、没钱与善良不一定成正比。 同年10月,哈尔滨市人事局号召全局干部职工为四川地震灾区捐献衣被,帮助灾区人民安全过冬,吴金明把自己家里一直没舍得用的唯一一床新丝绒被捐献出来。 或许是幼年时爷爷的教诲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吴金明总是想着今天的和平与幸福来之不易,自己的今天得惠于党和人民。他总是想为社会做点事、尽点力。早在1979年12月他在团政治处宣传股当报道员时,就将自己第一笔稿费3元钱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给党组织。当时他还是个战士,每月党费才一角钱。初次尝到奉献的美感,他心灵的沃土上如春天的花园般次第开放着美丽的花朵。是的,奉献是心灵开出的花,再没有比奉献更美的人间花朵了。 熟悉吴金明的人都知道,生活上他是那样俭朴。在部队时,他几乎没有便衣,从来都是一身戎装。转业到地方后,一件小格子的西装、一条休闲裤,既不是品牌,也不是名贵的。他的内衣几乎没有没补丁的,有一次,他穿着一双破洞的袜子去朋友家,被朋友打趣儿,吴金明心里说:这只是刚刚破的,还有破了多次补了又补的呢。 在家里,他倡导妻女崇尚俭朴之风。女儿上中学时,还穿着补丁的内衣裤,以致在学校卫生间方便时提裤子都要连上外裤一起提,为的是不让同学看见内裤上的补丁。他的妻子身为机关干部,很少进出百货商场,更不会去买品牌服装或高档化妆品,总是到地下商场去买打折的过季服装,有时为了省下一元钱的车费宁肯走几站地的路。 他们家的洗衣机从1996年购置后,只用了两次,原因是觉得太费水,也太费衣服。其实,他家的房子是部队的,用水不花钱,可是,他心疼那哗哗流出去的水,“不是钱的问题。”他说,“资源浪费是大事。”他是个追求健康生活的人,每天早晨跑步,在家里,把洗衣服当成健身运动,用他自己的话说,既节省了能源,又锻炼了身体,一举两得。 如此看来,这笔特殊的党费,不正是一颗非金钱可以衡量的共产党员火热的情怀吗?不正是一份当代雷锋精神的光辉写照吗?不正是一个人民公仆用心谱写的壮丽诗篇吗? 见义勇为的风采 吴金明说过,要做一个“三心二意”的人。他所说的“三心二意”,就是对党忠心,对人民爱心,对同志诚心;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的意识,在困难危险面前拥有坚强的意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刚柔并济,爱憎分明。见义勇为,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是吴金明又一种风采。 1990年6月16日,吴金明乘坐哈尔滨至徐州的172次列车回家探亲。凌晨一点多,他对面坐位上的一个小伙子正在熟睡,有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将手从后面伸向这个小伙子挂在衣帽钩上的上衣口袋,被吴金明制止了。 1991年6月17日下午1时许,他和战友在黑龙江省阿城火车站站台候车,一列满载货物的列车由东向西急驰而来。列车鸣着汽笛越来越近,在场的人突然惊叫起来:只见一位老人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地迈上了列车行驶的轨道,对机车的响笛没有丝毫反应。眼看列车离老人更近了,千钧一发之际,吴金明一边冲老人大喊:“火车来了!”一边从十几米远的站台冲了过去,飞快地将老人抱出了铁道线。火车从他的身旁呼啸而过。在场的群众围上来赞叹道:“要是没有这位解放军,老人的命就没了。”7月15日《哈尔滨日报》以“火车呼啸来,老人蹒跚行,救人脱险境,好个吴金明”为题作了报道。 1994年8月20日,他在哈尔滨火车站准备候车公出。在站前广场发现有许多人在围观,走近一看,原来是两个年轻人在殴打一位老人,而围观者却袖手旁观。他冲上前去制止,掏出自己的手帕给老人擦拭鼻子流出的血,直到年轻人跑远,确认老人没危险时才离开。他告诫自己:不能眼看着邪恶践踏我们的社会,他坚信,正义的力量总要大于邪恶的势力。 1995年4月15日,吴金明中午下班回家,路过西大直街与七政街交口处时,看到一个农村妇女哭着拦住一辆出租车,车后座一个青年下车拿坐垫打这个妇女。吴金明走上前去制止,打她的年轻人随后跑了。妇女说身上3000元钱刚才在公交车上被偷了,这个人就是小偷。正在这时,一辆公交车开了过来,妇女马上跑过去拦在车前,大声哭喊着说车上还有两个人,他们是一伙的。吴金明看到从公交车后门跑出来两个年轻人。妇女指认说就是他们偷了我的钱,他们仨是一伙的。一听此话,吴金明毫不犹豫地立即追了上去。在群众的协助下,终于在一幢居民楼里抓到了一个小偷并将他扭送到当地派出所。原来这名妇女和丈夫带着生病的孩子来省城看病,借来的3000元钱在公交车上被三个小偷给偷走了。当吴金明做完笔录走出派出所时,那位妇女和抱着孩子的丈夫给他跪了下来,连声说他是救命恩人,吴金明赶忙搀起他们,心里却格外难受。他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对这些不法之徒有多大的震慑,但是,他觉得这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点点滴滴的情怀 在吴金明的“人生字典”里,通篇只有“奉献”两个字。他所做的每一件好事、善事,无不折射出他无私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怀。当一个人的善举成为自觉行为的时候,他的所作所为就会充满爱的芬芳、闪烁出夺目的光辉。 1982年3月31日,哈尔滨市道外头道街发生特大火灾,当时,吴金明在二十三集团军某团政治处当战士,每月津贴费只有20元钱。得知这一消息后,他将自己平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100元钱用化名和假地址寄给了道外区政府。 1987年的一天,当他从报纸上看到一名农村女青年因在艺术学院当人体模特,遭到村里人的流言蜚语导致精神失常,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不能入院治疗时,吴金明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20元钱寄给了报社,请报道的记者转交少女的家人。 1990年6月17日,他坐172次列车回家探亲,在快到终点站徐州时,发现邻座的年轻人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就主动问他有什么难处。原来这个年轻人外出打工,仅有的6元钱丢了,下火车后还要坐长途汽车才能到家。吴金明问他车票需要多少钱,他说3元就够了。考虑到年轻人还没吃饭,就拿出10元钱给他。年轻人很感激,一再要求吴金明把地址和姓名留下。但是直到今天,连封信也没收到。他认为,在别人有困难时,自己能像雷锋那样,主动帮助别人,心里是感到很高兴很欣慰的。就像雷锋在日记中说的那样:“我要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毫不计较个人得失。” 1991年7月,江苏省大部分地区遭受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给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他给江苏省政府寄去了200元钱,同时附了一封慰问信。江苏省有关部门给他寄来了感谢信,对他这种心系灾区、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1992年,吴金明在二十三集团军通信团教导队当政治指导员。当他得知学员杨宇彤因妹妹得脑病住院手术,家里经济困难时,他在全连大会上号召大家献爱心,带头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半天时间,全连50名官兵纷纷捐款。钱虽不多,但是这份爱如同他教学的一部分,播撒在学员的心田里,也滋润了杨宇彤一家人的心。战士学员栾景海因邻居家失火,将他家房屋烧毁。他又带领全连官兵捐款,栾的父母十分感动,给连队送来锦旗。 有一次,战士于某的母亲从老家来看儿子,要送他两条香烟,一条“红梅”,一条“蝴蝶泉”,在当时算好烟了。这位母亲说孩子在连队多亏领导们的教育帮助了。吴金明坚持让她把烟拿走。临走,于某的母亲说:“孩子在你这儿,我太放心了。难得的好人啊。” 1996年夏季的一天,他在家吃完晚饭后到单位去加班,路上遇到一个衣衫褴褛的老人,就主动上前搭讪。老人对他说,他是从山东来哈尔滨找孙子的,孙子在老家跟人打架,后来一个人跑到哈尔滨来,他来找孙子好几天了也没找到,身上的钱也花光了,今天一天都没吃饭了。吴金明将他带到饭店吃饭,饭后又给老人50元钱。 1998年5月,他到哈尔滨市南岗区革新街道办事处采访民政助理祝林英关心残疾人的感人事迹,到残疾人家采访时,看到他家很困难,采访完后,他将自己兜里仅有的200元钱送给被采访的残疾人,使这位残疾人和祝林英都非常感动。 2006年夏季的一天,他上街办事,在哈尔滨市南岗区博物馆车站等车时,发现一对盲人夫妻正在过道,他主动迎上前去,问他们到哪里,盲人说到铁路卫校看牙。他搀扶他们走到卫校医院。医护人员以为他是盲人亲属,听盲人夫妻对他一个劲地连声说谢谢时,才知道事情原委。 2007年6月的一天,他到哈尔滨火车站送客人,在站前广场上,一只垃圾桶倒在地上,来来往往的行人都熟视无睹,他走上前去,把垃圾桶扶了起来。一位老人连连冲他竖起大拇指,他却说:不过是举手之劳。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去举这个“手”呢? 2008年8月的一天清晨,他像平常一样出去锻炼身体。当他走到哈尔滨市南岗区通达街与汉广街之间时,看到一个老头,卷缩在一个小角落里睡着。他上前把老人叫醒,原来老人是从山东济南来的。他给了老人20元钱,让老人去洗个澡,吃点饭,又买了两元钱花卷和一瓶水。然后又对老人说:你等我一会儿,我回家给你拿两件衣服来。他回家让妻子找了两条自己穿过的裤子和一件上衣,又包了一小包洗衣粉,返回去送给老人,并说,以后需要帮助的话可以到附近的通勤车站等他,他每天在这里坐车。 乾坤园,位于哈尔滨郊区一处灵魂安息的所在。亡者李绍君,生前是一名特级教师,也是吴金明女儿中学所在学校荣智学校老校长的老伴,于2000年因胃癌去世。只是出于对一位教育家的崇敬,吴金明对那地下的亡魂给予了深情的慰藉。每年清明节和其它节日,他都会走在其家人的前面,默默地去献上一束鲜花…… 2008年5月的一天,巴彦县一位退休妇女与丈夫到市人事局上访,吴金明热情接待,临近中午时,他再三挽留上访人到机关食堂就餐,使这对夫妇很受感动。他们说,这不仅仅是因为一顿饭,而是一位人民公仆那颗真诚的心。 每次外出,只要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他都会主动上前帮助。坐车让座,见到行走不便的老人、盲人或下肢残疾人,会主动搀扶上下车,送他们过马路。 …… 思想决定行为,细节体现素质。同事说,他上食堂就餐,从来没有浪费过一粒粮食,连一口汤都没剩过。一次他在部队机关食堂用餐时,一个年轻的同志饭菜打多了没吃完,他二话没说,将这位同志的剩菜吃掉了,这位同志既羞愧又感动。他转业到地方工作后,同样如此。一天中午,他和一位同事到政府机关食堂用餐,临座的一个同志多打了一碗粥,这位同志吃完饭就走了,把这碗粥剩下了,吴金明也是什么话都没说,把这碗粥喝了。每次吃完饭要离开时,他都要把桌上的食物残渣用废纸清理干净,倒进垃圾桶里,减少食堂工作人员的劳动量。他就是这样,心里始终想着别人,尽量给他人提供方便。坐电梯,他总是站在右侧,以便让有急事的同志先下先上。笔者采访他,走时他把用过的纸杯随手拿走,不给别人留下一丝的麻烦。 30年的军旅生涯,让吴金明养成了严谨的工作作风,他总是能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把大事办好,把小事做细,真就如同一颗优质的螺丝钉,扭在哪里,就在哪里闪闪发光。他坚定执著,在他身上仿佛有一种文明的火焰在燃烧,那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是经历了多年思想的无数次升华、经历了众多的施与奉献方可凝结成的一种精神结晶。如果不是出自一颗洁白如雪的心质,如果不是源自公而忘私的品德,如果不是有如海一样的博爱宽怀,是达不到这一境界的。他质朴得如同一抔热土,让人觉得他亲切,他大气,他豁达,他总是给别人带来平和、带来喜悦、带来安全、带来幸福。 在部队期间,吴金明曾多次获得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沈阳军区评为优秀政治教员,被哈尔滨市评为拥政爱民先进个人。面对荣誉,吴金明平和而淡然。经历了一个又一个洋溢着人间大爱的故事,他的胸怀更加宽广,目光放得更远,活得更加坦荡。 从军人到公仆,吴金明的社会角色变了,助人为乐的习惯没有变;环境变了,与人为善的心地没有变。他总是对社会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人有着一腔热爱的情。他常说,人民的恩情永远回报不完,而他回报人民的方式就是永远为人民做好事。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尽自己的力量,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给予多少就给予多少;不求回报,不为名利,这就是吴金明。 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限,但是,一个人奉献的精神无限。谁能说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不需要改革年代与信息社会的雷锋呢?文明的价值永远没有保质期!我们需要吴金明这样的人,我们呼唤吴金明这样的人。吴金明用他的高尚品德与无私行为谱写了一曲当代的雷锋之歌。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