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志丹县里话志丹
正文

志丹县里话志丹

蔡 怀 森

从延安乘车向西北二百多公里,就是志丹县城。

进入志丹县城区,迎面山坡上镶嵌着“苦干加实干,进入百强县”的大字标语,感觉有些异样。昔时陕北地区,一直是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有“老,少,边,穷”的说法。多属国家级贫困县。如今虽说有变化,但已觊觎全国百强县,确实不易。

志丹县城整洁,流经城区的周河,河川上修起了水景堤岸,堤岸边新建的街道建筑,取代了旧城老街。二十几层的楼群,像是在与两边山头比肩。河道里,一段段橡皮坝拦着的水面,倒也碧波荡漾。沿河道岸边的景观路,花草树木齐整别致,雕塑,设置亦有现代风采。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岸边景观道上,每隔5—600米建有的公共卫生间,样式新颖,设施先进。就此可以看出县上的经济发展和财政实力了。

志丹县仅13万人口,有3700多平方公里面积。蕴藏有大量矿产资源,特别是近些年的石油开采,其经济效益占了全县经济总量的90%以上。日子过得应该是很滋润的。

志丹县史上称保安县,1936年为纪念刘志丹,改名志丹县。

刘志丹,陕西保安县人,青年时期投身革命,1925年加入共产党,同年秋入黄浦军校四期(与林彪同期)。参加过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回家乡从事革命活动。1928年组织渭华起义,任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1931年“9。18”事变后,他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1932年成立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刘志丹负领导责任。1935年9月18日,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二十六军与长征来陕北的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军第十五军团。(时陕北红二十六军5000人,红二十七军3000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委,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合编完毕,中共北方局便逮捕了刘志丹,理由是“一贯右倾”。刘曾戴着沉重的脚镣,还遭受了酷刑。同时被抓的还有习仲勋等一批陕北红军干部。有许多人被秘密活埋。

多年后,习仲勋曾回忆说:“埋人的坑都挖好了,我们随时都有被活埋的危险”。

1935年11月,毛泽东传令:停止捕人,杀人。释放了刘志丹,但仍对刘志丹定性“有严重错误”。

1936年2月,中央任命刘志丹为红二十八军军长,带一帮新兵组成的队伍,东渡黄河,东征去打阎锡山。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山西境内的吕梁地区三交镇前线牺牲,时年33岁。

刘志丹的牺牲,全军震动,即置棺装殓。备船渡过黄河,运往党中央所在地的瓦窑堡安葬。毛泽东曾题字:“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一个西北红军的领导人,陕北根据地的创建者,从被中央西北局以“一贯右倾的反革命”罪名逮捕,受刑,关押。到成为“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只用了半年时间。而且长期以来没有人告诉你是怎么回事。

中国共产党在初期的武装革命斗争中,整体队伍文化程度不高,但理论却很高深。马,恩,列,斯,和苏维埃的一套理论齐全。革命者的经济基础,武装斗争条件非常艰苦,但各种“主义”却不少,“左倾冒险主义”,“右倾投降主义”,“逃跑主义”,“机会主义”,“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托派”,“肃反”……,一个又一个的罪名和说法,其实都有“共产国际”的影子,是一帮外国人在指导,指挥中国革命。一度连中共中央的领导班子都要按他们的意思安排。是他们的一个“支部”。

那时,共产国际指示搞武装暴动,攻打大城市,夺取政权。你拉支队伍,不打长沙,不攻西安,到处流窜,保存力量,建根据地,当“山大王”。不按共产国际的方针指示办,所以要定你“右倾”,要“肃反”。中国革命的某一阶段是不是这个情况,党校的专家,教授们应该告诉人们。

1941年初,中央决定为刘志丹建陵,这在当时还处于艰苦的战争环境条件下,是没有先例的,以后也未见过有此类似情况。边区政府还派专员直接领导修建。

刘志丹陵选建在志丹县城北一座南北走向的山梁上,历时两年多,于1943年4月15日建成,计有灵堂一栋,纪念塔一座,箭头碑四座,石旗杆两根,大小石碑32块。陵园占地22亩。4月26日,刘志丹灵柩由子长县瓦窑堡运回,5月2日在陵园举行公葬典礼。

陵园在1947年曾被胡宗南部队彻底毁坏。1952年5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建,并在原有基础上增添了部分设施。值得一提的是,志丹陵园经历过文革的风雨,1988年,省政府拨款再建,形成了今天的模样。

一位早年的共产党人,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创始人,英勇牺牲,成“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盖了棺,定了论的事,却没那么简单。

1954年,刘志丹之弟刘景范的夫人李建彬(也曾在陕北苏区工作)写了“刘志丹”的小说,不知是那些地方触动了一些历史敏感问题,康生向毛泽东汇报了此事,还给毛写了条子“利用小说进行反党,是一大发明”。这就有事了,一个极擅整人,一个极喜斗争。由此,当年的陕北干部:习仲勋,贾拓夫,刘景范等领导人被打成反党集团。文革中,西北有六万多干部受牵连,迫害。“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又被打成“叛徒”。

一本小说就能触痛一个党,一个领袖的神经,就成了反党集团,这未免有些太敏感了。

1996年,刘志丹牺牲六十周年,中共中央为刘志丹定性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西北红军和西北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还确定:“刘志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六位军事家之一”。

这些迟来的桂冠,只有刘志丹的在天之灵才能知道了。

人死了,往往都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其实往往是生者,死者都不一定懂得这几句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实际用处。

还有值得深思的是:有些人死时是马克思主义者,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后来又不是了。有些人死时不是,后来又是了。成了盖棺难定论,错定论。

其实都是说说而已,大凡能成为一个历史人物,其功过是非只能,也应该由后人们去评说。

有些人无陵墓,无骨灰,就有此意。

1943年4月26日,刘志丹灵柩从瓦窑堡运回保安。

陕北是个民歌的故乡,悲欢喜丧,都有唢呐声声,喇叭呜咽。

志丹移灵,是一件庄重的大事,据载,边区政府派员参加,当时延安鲁艺的音乐人:马可,刘炽等人因要准备典礼仪式上的乐曲,也去了。

当地干部还特地找了七—八个附近一带有些名气的吹手。

时近中午,阴沉的天空云层加厚,有些变暗。志丹灵柩从埋葬地起出了。

一位六十多岁从保德府过来的老汉,一身黑棉袄裤,腰系暗白的布巾,头裹着已是灰黑的羊肚手巾,从腰中抽出一支长杆的小口唢呐,微弯着瘦长腿,仰起满是皱纹的脸狭,细眯着双眼,对着上空翻卷着的,有些黑暗的云层,鼓足气息,一声“呜...呜......”,有些高亢,有些苍凉,有些嘶哑,还有些悲怆……。

呜 …… 这一声长调,拖了很久未见停歇,众人有些疑惑,望着老汉,只见他稍换一口气,接着长调再起,音调有了起伏,但依旧沧桑,浑浊,绵长。调式高远不觉宏亮,是“信天游”的基调,有“酸曲”的尾声,还有“道情”的颤音。嘶裂中有如泣如诉的感觉,黑暗的云层下,土崖仿佛在无声的崩塌。

老人忘情的吹着,延展着低沉的音节,眼角泛起了浑浊的泪滴。老人或许见证过刘志丹闹革命的英雄岁月。

老人从山西黄河边过来,或许见过久旱无雨的黄土地上的毒日头,干枯的苗苗,抱着瓦罐要水喝的娃子。见过走西口,三步一回头的汉子。还想起了没有裤子下不了炕的姑娘……。

老汉泪珠溢出了。老汉的眼前一定还浮现了保德府,黄河边,缓缓流淌的黄河水面上,飘散着的,载着走西口人亡灵回家乡的河灯……。

瞬间,老汉仰面朝天,唢呐飘了一段细细的长音,极象是一片片天堂大门上漂浮的祥云。接着在低头换气时的几声断口岔声,又好象是地宫厚重的门扇吱呀开启的声响。

老汉或许是气息不足了,声调高低不定。但依然是长调。

当老汉再次停歇换气时,一旁的几个吹手好象恍然大悟,想起了什么,一起吹响了手中的家什。一时间,“风风岭”,“珍珠倒卷帘”,“绣荷包”,“粉红莲”,“哭坟”。各调齐鸣。陕北风情的悲情调式,一起奏出,有高亢,有悲凄,有哀怨,有伤情。一路伴着刘志丹灵柩回到了故乡。

马可,刘炽等人见证了这一场面,聆听了整个吹手的奏曲,感悟极深,他们定格了基调,找出了主旋律,糅合了陕北各曲调风情,连夜写出了哀乐的曲调。

1943年5月2日,在刘志丹陵前举行的公葬典礼上,由延安鲁艺的乐队奏出了这段哀乐。这是多年以后,经常回荡在中国大地上,甚至注定要和相当一部分人相关的哀乐的起点。后经中国人民解放军首任军乐团团长罗浪的改编整理,用管乐队吹奏。特别是在曲调节奏上,罗浪重重的标上了“极慢”二字,即成了我们今天听到的哀乐。

1949年国庆前夕,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上,军乐团奏出了这首哀乐,毛泽东亦庄重聆听了。此后,国家批准此哀乐为国家葬礼乐曲。

陕北不但唱出了“东方红”,还奏出了送别每一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离开这个世界的葬礼哀乐。

多少年过去了,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先后都在这曲当初为刘志丹吹奏的哀乐声中离开了人世。不知他们会不会在这首哀乐声中再次在天堂相会,相会了又会说些什么?只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看着当今的世界,都会感觉不认识了。

2014年 5月 18日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0: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