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知恩图报 |
正文 | 这是九十年代前发生在浙西大洋镇下徐村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二个非亲非故八竿子打不着的异姓且年龄差不多可以祖孙辈相称 。一个是无私的善举,一个是真诚的回报,虽举措不大,但意义深远,从而成就了一段佳话。 话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四散里(原下徐大队的四个自然村的统称)的人家大多数是过着缺吃少穿的苦日子,家里如有人在外面读书,那更是苦上加苦。下徐的余银来家有五个小孩,二男三女。余银来曾参加过抗美援朝,在一次站岗值勤时被流弹击中腿部,退伍后回家留有后遗症,走起路来一瘸一瘸的,家中的重活都压在了老婆一人身上,一家人的生活可想而知。七十年代,余银来的大儿子读书很好,眼看着就要升学到严州中学 了,他父母的意见是家境不好不要读算了,况且读了书花了钱,将来有没有用尚不知道,弄得余彩林是两眼泪汪汪。这事被我姑婆知道了,我姑婆姓范叫范慧姣,是四散里有名的乡绅范忠喜的千金,嫁给本村仇家当媳妇。要知道我姑婆在民国时是读过几年私塾的,那年代女子读书可不简单,姑婆读过不少书,三国水浒能整部讲下来,挺厉害的,讲起道理来也是一套一套的。别看她不是村干部,但村里相争相吵的都有她的份,她还真的把自己当 “娘舅”了,你还别说,别人都会卖她三分面子。她晓得余银来家的情况后,连忙跑到银来家,当着他们夫妻店面大讲道理:“纵观古往今来,凡出人头地的人哪有没读过书的,不读书只能脸朝黄土背朝天一辈子与泥巴打交道,累死累活在生产队挣几个可怜的工分钱。读过书就不同了总有机会在外面闯出一片天地,读了书就有希望。再说做父母的辛辛苦苦一辈子还不都是为了孩子,能让儿子有个好前程,做父母的即使再苦再累又有何妨?你们好好想想是不是这么个理。”银来夫妻俩听着机关炮似的长篇大理,似乎悟到了什么,不由得点了点头。在以后的日子里怕余银来夫妇俩反悔又跑了几趟他们的家。 由于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余银来夫妇实在难以下这决心,眼看同龄人都在准备上学的东西了,儿子见父母还是不松口,两行眼泪直往下流。姑婆实在看不下去了,又一次来到余银来家,又是苦口婆心地劝说一番: “做父母的不能做对不起儿女的事,世上可没有后悔药,如果同龄人读了书出息了,而你们把儿子留在身边挣几个少得可怜的工分把儿子的终身耽误了,到时肠子悔青了都没用,就像我家的品江,天资这么好,当时就是 因为家里穷不舍得花钱供他读书而贻误了他的终身。你家里没钱可以问亲朋好友借,借了可以慢慢还。孩子读书可不能慢慢来的,过了这家村就没了那家店了,想想吧!”一席话说得夫妇俩低下了头,心想,一个非亲非故且上了年纪的老人都如此关心儿子读书的事,作为做父母的还能说什么呢?终于余银来夫妇下决心借钱让儿子去严州中学读书,在一旁的余彩林听见有书读了高兴的一蹦三尺高。 余彩林上完中学,回到了四散里代了三年课,后又到部队当了兵,退伍后在建德市保险公司工作,余彩林很争气,三十来岁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保险公司的经理,后又到了杭州工作。 余彩林是个很懂得感恩的人,我姑婆年纪大了,在大山里生活上又无经济来源日子过的很艰苦,余彩林每次回到老家碰到我姑婆都要送上一百二百元钱给她,弄得我姑婆很不好意思,我姑婆总说,“我又没为你做什么事,只不过多几句嘴而已,值得你对我这么好吗?”余彩林总是感激地说,“是你的劝说改变了我的命运,当年如果不是你,我就像四散里的其他年轻人一样在生产队挣公分,再是去外面打工,哪有今天的好日子,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做的还不够,您老人家就是我的大恩人呀!” 余彩林一如既往的送钱给我姑婆,直到九十年代我姑婆去世。这件事在当地反响很大,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