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点葫芦
正文

文/李百合

点葫芦是过去东北农村点种谷子、糜子、高粱等小粒农作物种子常用的一种播撒工具。因小粒种子用手撒播控制不好下种量,撒多了谷苗长得多,间苗费力的同时也浪费,撒少了粮食打的少要减产。用点葫芦撒播,易掌握,下种均匀省力。最初的点葫芦的确是用葫芦制作的。在葫芦上下两端各取鸡蛋大小的两个孔洞,葫芦底孔安个牢固的木柄,葫芦顶部的孔是为装谷种用的,使用时要把它堵上,一旦里面的种子点没了,拔出续种再封住。在葫芦的侧上方开个孔,孔里塞上一小缕笤帚糜子,起到箅子的作用,绑缚得不要太紧,紧了流不出里面的种粒;绑缚得太松了,种粒流量大,点播在地里容易起堆。这就是最初点葫芦的做法。

后来经过了改良,把葫芦改成用四块薄薄的板子钉的四方小木桶,一米多长的木桶截面也就拳头大小,上端系牢一条细长的布袋,用来装种子,下端塞上笤帚糜子作为箅种子之用。使用之人左手提着四方木桶,把装满种子的长形布袋往肩膀上一搭,右手拿根木棍在木筒上有节奏地敲打,目的是让里面的种粒通过箅子流下来,均匀地撒在刚刚被耲耙豁开的垄沟里。这就是后来的点葫芦,因它最初是用葫芦做的,还是被人称为点葫芦。

在东北农村,过了清明家家都要忙着整地,刨栅子(留在土里的农作物的根)、起垄、压垄。播种完小麦就到了谷雨,大田春种就全面铺开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东北地区大田作物有苞米、高粱、谷子、糜子、黄豆等,苞米和黄豆可以刨坑用手直接点种;高粱、谷子、糜子等小粒作物就要通过耲地来播种。

耲地要用马拉的耲耙劐沟,用点葫芦撒播种子,后面的人跟着用装满发好的粪筐滤肥。耲耙后用绳子拖着一个半三角形的翻犁板,人扶着上面直立的把手,把劐沟里的种子覆盖上,这叫封垄。最后面还要跟着几个人“踩格子”,把垄踩实成。踩格子的人要走直线,后脚尖紧挨前脚跟不偏不离,为防止“跑偏”往往拄着一根棍子平衡身体。耲耙的形状类似于东北地区马拉的爬犁。中间加了一个横牚,横牚下有一立柱,立柱下方装有一个小犁头。马拉着耲耙行走时犁头在垄台劐出一道沟来,便于播撒谷种。耲耙前端左上角有一米多高的立柱,用来把握耲耙的方面。耲耙的宽窄要正好骑住垄台。整个耲地程序,大约要六、七人,前面有赶马的,耲耙旁有手把耲耙把儿正方向的,有专门往沟里滤粪的,点葫芦播种的,手扶翻犁板封垄的,跟在最后的有两三人踩格子。看似简单,实则每道工序都有技巧跟着,缺一不可。

今年春天,我回了一趟老家,正赶上三哥家耲谷子。耲谷子所用的人手多,家里所有的人都上了地忙活去了。我便直接来到了地里也参加了这场劳动,别的不会,难道我还不会“踩格子”吗?

耲地是农村非常有趣的场面。一拨人,顺着垄排成一列跟在马拉的耲耙后面往前走,一排七、八个人, “喔、驾、嗨”吆喝马的声音,“梆、梆”敲打点葫芦的声音、马吃累打着鼻儿的声音,铧犁破开垄台声,像个小型的乐队在合奏。

我看着这一幕,忽然有所感悟:简简单单的几道程序,岂不正喻示着一生为人的一个道理吗?

那前面人马驱赴者给以动力,就像机动车的油门,唯勤劳出动力;后面扶着耲耙把儿的,有如方向盘,告诉人们一生中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住自己做人的原则,调整好做人的方向;而耲耙有如车身,不颠不狂不急不躁,伏下身来朴实工作。人生要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添加营养肥料,完善、壮大自我,要不断给自己滤肥;后面跟着封垄的,寓意不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封好人生中的每一条垄。要清清白白,要堂堂正正,要像踩格子一样,走出一条笔笔直直的人生之路,不偏不离。而首当最重要环节的点葫芦,似乎给人们的启迪更加深刻。在那个远去的年代里,聆听春风中击打点葫芦的声音,像是在听着一首古老而充满生机的乐声,又像是在听着敲响的木鱼儿声,亦如寺庙的晨钟暮鼓声,时刻警醒着人们,要心守明镜台,永做勿惹尘埃的菩提树,要心装莲花淡泊名利,要心如芷水宁静致远……。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