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野渡》●听竹亭 |
正文 | 公园有座木制亭台,亭子四周翠竹袅娜,轻风拂面,竹影斑驳,青翠欲滴,枝叶随风窸窸窣窣,一条弯曲小道延伸山中竹林幽静深处。端坐在亭阁侧耳旁听萧萧竹语,一枝一叶,枝叶相拥,节节向上,故取名听竹亭。 很小就听说一个有关斑竹美丽传说:相传上古之时,舜帝南巡狩猎,且为百姓辛苦治水,劳累过度又中瘴疠之毒,驾崩于苍梧之野九嶷山。舜帝的两个妃子,娥皇和女英在听说舜帝的死讯后,悲伤欲绝,眼泪洒在了竹子上,后两人投湘江殉情。此后,竹子上出现了花纹,称湘竹,也叫斑竹,斑竹最相思。 江南庭院山野多斑竹,故乡老家后门外有一片茂盛斑竹林,一条小溪缘林而流。每当回老家,老远看到那连片的竹林,郁郁葱葱,那片绿色斑竹天地,把古老祖居遮掩严严实实,袅袅婷婷的竹子伸向天际,隐约看见苍竹掩映了低矮的乡村祖居,就知道快到老家。每当遇有烦恼的心事,便坐在竹林小溪边,静静听风中的竹声,仿若轻声细语,渴望有斑竹一样情结,所有的烦恼便荡然无存。而环绕故居的青青翠竹与童年一样,只留在记忆之中了,似童年那高不可攀的梦想。时光荏苒,随着祖居的消失,再也看不到那片绿色的斑竹林,只是偶尔出现在记忆的碎片里。 现代城市鳞次栉比高楼大厦,自然观赏不到门前院落里拥簇着青翠的竹林,也只有在山野和园林欣赏到久违的斑竹,这清雅的翠竹亭阁,便成了赏竹听竹极佳的幽静处。心中仿佛生长一片清新的绿荫,如清风送爽,脑海总是想起郑板桥《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首小诗是郑板桥在乾隆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郑板桥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由凄寒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联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为官一方的郑板桥身在官衙,心却系百姓的悲天悯人博大情怀。 在明月爽朗的夜色里,卧听清风拂来,枝叶飒飒,竹影婆娑,别有一番情趣。在风雨弥漫的夏日,烟雨蒙蒙,细听竹韵清幽,雨韵清音细细密密回荡在耳帘,一帘清新的青翠飘然轻舞。从春到冬,经历了冬天雪压竹枝,它依然青翠如故,春意盎然。每当身心沉浸在听竹亭,忘却尘世的烦恼,品味一种恬静娴逸的意境,眼前风景独好一帘幽竹,在清风中轻抚悠闲,悄然将一抹浮躁,淡化成优雅静谧的容颜,如竹玉立。 春天破土而出的竹笋,仅隔一周,翡翠般新嫩竹笋,箭一样茁壮成竹,毫无旁枝斜干,一枝一节,笔直向上。当身心沉淀在听竹亭,不经意中,圆了童年一个美好的清梦。不管世俗的环境多么险恶,傲然挺立,从容自如地面对一切,以竹为伴。赏竹爱竹,胸有成竹。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百般柔情,却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尽管竹不开花,却清淡高雅,一尘不染。人具有虚心高节,才具有朴实无华的品性。酷爱斑竹,斑竹不仅是岁寒三友之一,刚柔相济,且具有雅致刚正之节操,便欣然镌刻小诗抒发丹心。 刚正无私青竹瘦,随风飘摇不浮艳。 与松齐眉情义重,舍身取义作栋梁。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