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张说《论语》·连载287 |
正文 | 张说《论语》·连载287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注释——之:动词,到。)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平时的态度要恭敬端庄,做事时能认真静夜,对人能忠实诚恳。这种品德即使到了偏远的夷狄之邦,也是不能放弃的。” (张说)平时的神态恭敬端庄,做起事来认真负责,对他人忠心耿耿——这是孔子对樊迟解释的“仁”。孔子加上一句:即便你去了未开化的地方,这些品行也是需要的。 这说明孔子提倡的“仁”,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世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必需的正能量。孔子思想的着眼点,就是和谐社会对个人品格的要求。这就是孔学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弟:同“悌(tì)”,弟弟敬重哥哥。硁硁(kēnɡ):小石头坚硬的样子,形容固执浅薄。斗筲(shāo):盛饭用的小竹器,以此来形容人的见识短浅,气量小。) (白话)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叫做士呢?”孔子说:“自己行动保持羞耻之心,出使外国,不辜负君主托付的使命,可以说是士了。”子贡说:“请问次一等的呢?”孔子说:“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里的人称赞他敬重兄长。”子贡说:“请问再次一等的呢?”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果断,这是不问道义所在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啊!但也可以作为次一等的了。”子贡说:“现今的从政者怎么样?”孔子说:“噫!这些气量狭小的人算得了什么?” (张说)在本节孔子对“士”进行了不同等级的界定。士,可是说是古代的知识分子,代表了道德和能力的最高水平。第一等的士,是既懂得廉耻,又能办大事的人。第二等士,孝敬尊长,友爱兄弟。第三等的士,是说话算数,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的人。除了这三等,其他人都算不上士。尤其是孔子时代的当政者,在孔子眼里不足道也,连第三等的小人士都算不上。——孔子对当时的掌权者十分瞧不起。 这里讨论一下第三等士。我们现在对于“言必信,行必果”人是非常赞赏的,但孔子却认为这些人属于“硁硁然小人”!他把“言必信,行必果”的第三等士划归“小人”行列,但不是社会中的小人,而属于“士”队伍中的小人,是最下等的士。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个性都是“硁硁然”的,即又固执又浅薄的。 这种判断是令人寻味的。言必信,即说过的话就必须无条件兑现,即便情况变了,兑现承诺已无关紧要,也必须兑现,显然缺乏应变能力,不能权衡兑现承诺与应变的关系,肯定不能算高人。比如“尾生抱柱”,与人约定在桥柱旁想见,不料突发洪水,淹没桥柱,尾生一定要“言必信”,不肯离开,最后抱柱淹死。尾生是傻呢?还是人格高尚呢?孔子认为是傻,“硁硁然小人哉”。 可见,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奸似忠,大伪似真,某种品质达到第一流的水平,看起来会恰恰相反。由此看来,“言必信行必果”只能是士人最下等的品质,因为不知变通。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