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有一种乡愁叫“赶集”
正文

(一)

在老家,每个乡镇都有一个“集市”,老百姓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叫“赶集”,也叫“赶圩”。集市按照固定的周期开市,小一点的乡镇五天一集,大一点的则三天一集,而且相邻的乡镇一般都会把集市日错开,你“二、五、八”开集,我就“三、六、九”开集,这样可以让相邻乡镇的人有更多的选择。

小时候,我就特别向往跟随父母去赶集。那时候,我们乡还没有集市,赶集要走十多公里路到隔壁的龙形市乡集市去。尽管路途遥远,为了感受集市上的那份热闹、一睹集市上琳琅满目的货物,还有可能得到父母花上三分钱给买的一个小馒头,哪怕走得脚上起泡也义无反顾。

第一次跟妈妈到龙形市去赶集,印象特别深刻。这个集市名叫“龙形市”,听名字还以为是一个城市,其实就是位于河边的一条长不足500米,宽六七米的小街道,两边是两层高的土坯房,房子临街的一面向外延伸,形成约一米多宽的回廊,可以遮风躲雨。赶集的时候,临街的住户便用两条长凳架上一块门板在回廊上搭成简易的摊子出租。

走到临近集市的桥头时,便看到集市入口人来人往,人声鼎沸,不绝于耳。来到集市上一看,更是人山人海,箩筐、土箕、竹篮、背篓、鸡笼、朔料布、大木盆沿街摆了两溜,从街头摆到街尾,里面装着要卖的蔬菜、鸡鸭、禽蛋、干笋、鱼、泥鳅等土特产,街道中间留出来不足两米的通道里人头攒动,卖货的极力推荐着自己的货物,买货的顾客则东瞧瞧、西摸摸,挑选自己中意的货物,吆喝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回廊上则摆着两溜用长凳和门板搭成的简易摊子,摊上搁着的是锅碗瓢盆、针头线脑、刀剪锄犁等老百姓必须的生活用品、生产用具,间或还夹杂着几个简易的吃食摊,门板上摆着碗筷,旁边的炉子上热气腾腾,空气中弥漫着油条、包子、馒头、米豆腐……的诱人香味。

走到街尾时,我被一个卖老鼠药的摊子吸引住了。只见摊子上摆着很多大大小小的老鼠和老鼠尾巴,那死老鼠龇牙咧嘴,小眼睛还睁着,看起来恶心、吓人。但那买老鼠药的人非常有趣,他坐在摊子的边上,一边用旧报纸裁成的小方块纸片把塑料桶中的老鼠药分装成小包,一边吆喝:

老鼠药、老鼠药,老鼠吃了跑不掉。快来瞧、快来看,老鼠一吃就完蛋。这个药、真叫好,老鼠吃了跑不了。不讲价、不还价,讲价还价欺骗大。认准人、看准摊,想买好药到这边。一包药、一毛钱,屋里老鼠全死完……

那吆喝声忽高忽低,抑扬顿挫,吸引了一大群孩子围观。现在想想,那人的口才用来卖老鼠药实在太可惜了。

此后,便经常跟着妈妈走上十多公里路去赶集卖菜。在赶集的过程中,我学会了用杆秤称东西、讨价还价以及简单的算数,尝到了那甜甜的小馒头给我的味蕾带来的快感,也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那里有我从小到大的记忆,多少年过去了,尽管赶集的人变化了,但那个“集市”没有变。

(二)

农村赶集与在城市里逛商场完全不是一回事,赶过集的人便会有这种感悟。除了买东卖西外,集市上多出的那种气氛,只有赶过集的人才有体会。

集市是广大农民买东卖西的场所。

中国的农民是全世界最勤劳的。改革开放以前,对于土里刨食的农民来说,拿自己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家里养的鸡鸭、禽蛋,山里采的野果、药材,亲手编织的箩筐、簸箕,打造的桌椅、板凳……到集市上卖掉是能够换来钱的唯一办法,全家人购买衣物、油盐酱醋、生产工具、孩子上学、老人看病全都指望着家里有什么东西能够卖掉。

乡下村民们居住的很分散,村子里的人也没有购买力,大家还都指望着能把自己种的东西卖掉呢。于是,在乡政府所在地的一块比较开阔的地方便自发地形成了集市。在集市上,农民们手中的土特农产品被乡里吃“国家粮的公家人”或小商贩买走,而农民也用换来的有限钞票从小商贩手里或供销社买回必须的生活用品与生产工具。过去供销社里的东西以及今天商场里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的,而集市上的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买卖东西的过程非常接地气。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乡也筹划了一个集市,开市的时候,还请了县里花鼓剧团来乡里唱了三天花鼓戏。从此,乡亲们赶集再也不用长途跋涉到隔壁乡了。父母也通过这个集市,用家里的小菜、鸡蛋,把我从小学、初中、高中,一路送到了北京。

今天,尽管商品流通非常发达、互联网购物遍及城乡,但集市依然是农民朋友们交换商品不可缺少的场所。

集市是农民们打牙祭的场所。

缺衣少吃的年代,家里天天都是青菜萝卜、茄子辣椒,主食是米饭加上红薯,平时别说肉,菜里面油都不舍得放。久而久之,嘴里寡淡,肚里慌乱。到集市上一转悠,小吃摊上的包子馒头、豆浆油条引得人垂涎欲滴,卖了东西后,偶尔买一个,三两口还没尝出味道就能吞下肚。尤其是寒冷刺骨的冬天,买上一碗老家特有的米豆腐,里面来一勺红红的辣椒面,撒上点葱花,浇上一大勺滚烫的汤,坐在小摊上呼噜呼噜吃的头上冒着热气,那种享受无异于过年了。

现在,农民们生活好了,日子也比以前悠闲多了,集市上卖吃的也更多了。赶集的时候,你可以买几个包子、馒头边走边吃,也可以买一碗肉丝面,或一碗鱼粉吃完走人,还可邀三五好友走进集市上的酒店,每人来上一碗家里自酿的土酒,一边喝,一边家长里短地聊着,等太阳偏西再慢慢地往家踱去。

集市是老朋友见面叙旧的场所。

山里人住的比较分散,离得远,田里、地里、山上有干不完的活,又没有交通工具,平时互相走动的少,没事时大家见个面很不方便。这时候,赶集就成了老朋友见面叙旧的好机会了。一个村的可以相约一起去集市,路上一边走一边聊,不但可以克服长途跋涉的压抑,还能分散挑着重物的劳累。

一到集市,大家便开始留意外村的亲朋好友是否来了,一旦遇上,那心情便如“他乡遇故知”般激动,或站、或蹲,能够聊上半天。分别时互相邀请对方到家里做客,并相约下次赶集时见面。倘若下次赶集,其中一个正好有事没来,另一个便会担心他是不是病了,或者家里有什么事。直到遇见他村里人捎来的口信,心里才会安定。

集市还是农村男女相亲的最佳场所。

农村人找对象,自由恋爱的少,大部分是靠媒婆的介绍。家里孩子大了,父母便会托媒婆去寻找合适的结婚对象。或者父母为自己的孩子看上了别人家的孩子,也会托媒婆找人家父母说亲。媒婆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好以后,男女双方便约好时间、地点见面,而见面的最好地点就是集市了。

在集市上,男女双方没有在家里那种欲说还羞的拘谨,可以比较畅快地交谈,以便更好地了解对方。双方的父母,甚至亲戚,还可以借赶集的机会,一起来相看相看。有时候,女方还会故意引着男方从小吃摊边上走过,看男方是否会给买吃的,以测试男方是否大方。

一个乱糟糟的集市,却成就了农村人无数的因缘,这就不单单是集市的功能了,还有功德。

农村集市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畴,它不但可以促进农村商品的交流,更重要的是可以丰富农村生活,促进农村的文化交流。

(三)

在农村,赶集是农民生活的一部分。农民将自家种的农产品,自己养的性口、家禽、禽蛋,自己亲手做的各种各样的特色食品,山上采摘的野果、竹笋、蘑菇、草药、粽叶等土特产拿到集市上卖,同时也在集市上购买所需的生活日用品和食品。他们通过定期赶集,与老朋友唠唠家常,交流种植经验、养殖技术,也聊聊生活中夫妻吵架、婆媳不和、邻里纠纷等等烦恼,释放心中的怨气与压力。

早上赶集时,农民们大都肩挑手提着要卖的东西,快速地迈着沉甸甸的脚步往集市上赶去,碰见熟人也仅仅是打个招呼。下午散集时,肩上的箩筐、手里的篮子都空了,里面的东西换成了别在腰里的几张邹巴巴的钞票,或者换成了油盐酱醋、一条猪肉、一把锄头、两双新鞋……

这时候,他们的脚步轻松多了,脸上也洋溢着春天般的笑容,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漫不经心地聊着家常往回走。透过人们那一张张的笑脸,我看到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我爱老家的集市,我更爱我们的幸福生活!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3: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