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
正文 | 沙地人心中的良渚 三、四十年前的沙地人常把“良渚勾庄”混在一起叫,到那里去叫卖萝卜干、霉干菜的大有人在。而更多的沙地人熟悉良渚勾庄的是因为那里有一家杭州油毡厂,该厂生产的油毛毡,成了沙地人的最爱,它是老百姓心中的“部优”,“国优”。 三、四十年前的沙地,遍地是草舍。沙地人吃尽了草舍的苦头,口袋里没有钱,不要说造楼房,就是低矮的平屋都造不起,长年累月在天通地通的草舍里钻进钻出。 这草舍是稻草盖成的,经不起风吹雨淋,过个一、二年这稻草就腐烂了,沙地人急于需寻找一种价廉又经久耐用的产品来替代稻草,这日盼夜想的产品就是油毛毡。 这杭州油毡厂生产的油毛毡纸浆厚,拉不断,浸透了沥青,盖在草房上任凭风吹日晒不会漏,住它十年五年保管没事,所以精打细算的沙地人一面满载而归的萝卜干、霉干菜去良渚勾庄叫卖,回来时就带回油毛毡修房。 但这油毛毡不是想买就买的产品,很紧张,需要开后门,恰好我姐夫在这个厂工作,亲戚朋友很多托我姐夫买油毛毡…… 有一天,突然听到一个亲戚说:“良渚那个地方出宝贝了。”到底什么宝贝他也说不清楚。我马上来了兴趣,要姐夫带我去看看,勾庄到良渚瑶山路不远,我们是骑自行车去的,一样的黄土丘陵,一样的竹园掩映,和附近的勾庄、瓶窑农村没有二样,就是后来在博物馆里看到的黑陶双鼻壶不也就是农家的茶水壶?有的不就是农家喂鸡喂鸭的钵头?有些小型的玉璧,不就是小孩脖子挂的小挂件,玉镯不也是挂在老太太手上的圈圈?农村里那些年最缺的是粮食,对金银、玉器不屑一顾,卖掉金银玉器,换来很低的钱买粮食吃,成了一些人家赖以活命的手段。谁会想到这些出土文物在以后的年代里成了价值连城的宝贝疙瘩。 后来长大当了老师,徜徉在造型古朴的良渚博物馆里,才知道玉是象征身份财富的礼器、祭器,也可以成为饰品、玉钺、玉璧、玉琮年份越悠久,价值就越高,它的优美造型和巧夺天工的雕刻令人赞叹,有的玉器出现了原始的文字的雏型刻划符号,显示了中华民族文化遗产高超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 再后来无数次接触史籍,才知道良渚为什么能产生如此丰富文物的原因所在:从老和山向西北延伸,经古荡,勾庄直到良渚、长命桥、瓶窑,是远古时期的杭州所在地。“杭州”原称“禹杭”,是大禹治水时停过的地方(古人称航为杭),后人称为“余杭”。“杭州”这个名称以后才有的。 公元589年,隋文帝设置了杭州,“州”是表示一级地方行政组织的意思,“杭”才是名,因为州的机关开始设在余杭,所以当时就取名“杭州”。 远古时期的杭州,背依天目山余脉,面向钱塘江水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人类栖息繁衍的好地方。大约在5000多年前,良渚就居住着我们杭州人的祖先。 南宋时,良渚到了她的历史鼎盛时期,人口最多时逾十万,后来有许多人相继迁杭,因此当地至今留有谚语:“先有良渚,后有杭州。” 清初,皇太极在1644年入关,后来,打倒杭州,遭到了杭州人的顽强抵抗,清兵大肆屠城,人口锐减,声名显赫的良渚都城成了普普通通的小镇。 良渚再创辉煌,是在1986年6月,在良渚考古发掘经历了整整50年后,不仅出现大型的显贵者的坟茔,“土筑金字塔”、直径16厘米的“琮王”以及数量惊人的玉器,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发现,后来竟提到良渚文化有国家的概念。良渚的先人们在九泉之下也会笑出声来。 愿这朵5000年历史文化长河源头绽开的花朵更加光彩夺目,愿“良渚文化——人类文明的曙光”更加光耀千秋。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