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篇改变千万知青命运的特殊碑文——观电视连续剧《知青》[随笔] |
正文 | 一篇改变千万知青命运的特殊碑文[随笔] ——观看电视连续剧《知青》 文/龙江老赵 一部《知青》,打开我的尘封记忆,思绪又飞到那个一篇改变千万知青命运的特殊碑文。 在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长河里,碑文文化以她独特的表达方式,牢固地占领了中国悠久历史文化长河的一支溪流,且源远流长,彰显古老文化的灿烂。 在中国众多碑文中,有一篇碑文非常独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以文彩力压群雄的风格矗立在福建省某个地方。 这篇碑文,是一个由子女为仙逝老人镌刻在墓碑上面,碑文全文是毛主席给这位老人生前的一封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 悉知那段史无前例的历史岁月的人,一看便知在这里安息的老人,就是当年的“御状英雄”李庆霖。 人们望着这块墓碑,眼前浮现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是他,在那非常时期冒着生命之险,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改变了全国1700万知识青年的命运,这个贡献是伟大的,让国人肃然起敬。然而,李庆霖本人虽然也因此红极一时,但命运又如此折磨一个人的魂灵,使他为此又付出了沉重的17年的牢苦之灾。由此,我们可窥之李庆霖代价之一斑。 在那个腥风血雨的年代,人们思想的狂热超越社会规则,一个普通的教师为何斗胆上书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呢?没有一定的动力和勇气是不敢这种行为的,要知道,这样做弄不好是要杀头的。 咱们把历史作下回放,把镜头对准那个时代的断面。在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毛主席的最新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的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毛主席挥手我前进,即刻,举国大地掀起了波澜壮阔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热潮。 李庆霖是福建省莆田县的一名小学教师,其儿子李良模是在1969年这个特殊环境下到离县城几十里外的贫穷山区荻芦公社水办大队插队落户。按当时的政策规定,知识青年下乡后第一年的口粮和生活费由政府发给,口粮每月18公斤,生活费每月8元。然而好景不长,口粮和生活费仅发了11个月就停了。知识青年们一年到头在山区劳动,不仅没有一分钱的分红收入,而且连口粮也成问题,生活费用年年由家里负担,每年还要贴补几个月的高价粮,日子才能混过去。 李庆霖面对这种社会现状,想到一个小小莆田县就这样,全国上千万的知青该如何生存?这是一个社会大问题,也不是毛主席想象的结果,就象大庙里的经是好经,让下边的和尚给念歪了。在这种的环境和思想中,李庆霖硬着头皮上了漫长而曲折的上访之路。他先到儿子下乡的荻芦公社,向公社党委反映情况,但问题未得到解决。他又去莆田县革委会找知识青年的主管单位“四个面向办公室”反映,仍然毫无结果。最后,他抱着一丝希望来到莆田地区民事组,将自己儿子的困难以及自己向县、公社反映问题的过程一并作了汇报,地区民事组答应同有关部门联系,可结果还是杳无音信。上访未果,李庆霖决定给毛主席写信反映情况。于是,他躲在家里,关起门来,花了两个多小时,一口气写下了2000多字。信中,他说了自己孩子下乡的实际情况,捎带反映一下干部走后门把子女调回城的“阴暗面”。信是发出去了,但李庆霖的心忐忑不安,不知道毛主席能不能亲眼看到这封信,信中揭露“阴暗面”能不能算攻击毛主席,其结果如何只能用“命”等着。 一个小学教员给毛主席的一封信,象一声炸雷,震醒了中南海,震醒了福建省,震醒了莆田县,短短2000多悲凉之字,让毛主席双眼慢慢红了起来,之后泪水潸然而下。随即,毛主席给李庆霖复信:“李庆霖同志,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全国此类事甚多,容当统筹解决。”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的最新指示一夜间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此时,全国的下乡知识青年工作积压问题是怵目惊心的,各地摧残下乡知识青年方面时有发生,且有上升趋势。1973年4月29日晚,周恩来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主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叶剑英、李先念、张春桥、王洪文以及国家计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领导。会议从晚上9时开到翌日凌晨1时15分。会上,周恩来在宣读了李庆霖的来信和毛主席的复信之后,充满深情地说:“一定要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项工作做好,不能再让毛主席操心。”然后,大家听取了国家计委、劳动部分管知识青年工作负责人的汇报,并着重研究了下乡知识青年的安置经费、口粮、疾病治疗、婚姻、安置布局、表彰先进、学习和教育、打击“坏人”、干部带队和组织机构等一系列问题。会后,国务院农村部军代表沙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迅速组织了一支党、政、军三结合的七十多人工作队,分12个调查小组,奔赴12个省、区调查了解情况,为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工作会议的召开进行准备。之后,各地有关迫害、殴打、奸污知识青年的案件也相继被揭露出来。最先被揭露出来的恶性案件是黑龙江建设兵团第二师十六团团长黄砚田、参谋长李耀东两人合伙奸污和猥亵几十名女知青的罪行。对此,不轻易发火的周恩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愤怒地说:“公安部要派人去,不要手软,不要畏缩,要大胆管。”叶剑英也拍案而起:“要‘杀一儆百,杀一儆千’!” 就这样,在毛主席,周总理的领导下,各地迫害知青的案件随之进一步得到揭露。严惩摧残、迫害知青的犯罪分子的举动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与此同时,各地也就李庆霖信中反映的走后门等行为进行了查处。 一个小学教员的斗胆上书毛主席,一下子改变了1700万下乡知识青年的命运,这种贡献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虽然由于当时的政治环境错综复杂,李庆霖也不可能看清楚走那条路正确。但作为从中走过来的知识青年,还是万分感激为这个群体奔走呼号的人——李庆霖。又虽然他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但我们还是永久怀念他。 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些去武夷山旅游的北京、上海老知青听说李庆霖就在附近的福建省劳改总队崇安县支队农场劳改农场服刑,纷纷买了水果、糕点,走了十几里山路专程去探望他。这些与李庆霖素不相识的知青,围住李庆霖,激动地听他叙述给毛主席写信的经过,诚恳地感谢李庆霖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和命运,他们希望李庆霖保重身体,早目恢复自由。是的,在那个年代,李庆霖犯有严重的错误,但当时他也是自觉地按上面的部署和要求干的,说了一些错话,办过一些错事,虽然当时处理过于偏激,但事到今日回想起此事,李庆霖还是功大于过。 李庆霖于2004年2月走到生命尽头。2006年清明节节他的子女给他拓了一块墓碑,上面镌刻着毛主席的那封复信。这就是中国碑文历史上独树一帜的碑文。 李庆霖安息吧,你一生最光辉的亮点,是毛主席给你的复信,中国1700万下乡知识青年不忘记你,通观《知青》,或多或少地泼到了这一点的笔墨。 2012。6。18改毕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