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扬美古镇 |
正文 | 早餐后,我们长驱直入,奔赴美名远扬的扬美古镇。 古镇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西南的一个小盆地里面,距南宁市区仅有38公里。由于没有高速路也没有国道,加上路面颠簸、弯曲,路程显得特别遥远。也正因了道路的古朴,沿途一路上,我们得以饱览了原汁原味的田园风貌。 这里是岭南红壤丘陵地区,耕地相对贫瘠。公路两旁的主导农作物是甘蔗和玉米,路两旁的水塘沟渠里,白鹅、灰鸭悠然游弋着。村头老榕树下,老汉们悠然的抽着旱烟;光屁股的小孩淘气的嚼着甘蔗;赤脚的年轻媳妇坐在门槛上,幸福的哺喂着怀里的婴孩。连路两旁慢腾腾的牛车,都仿佛在诉说着千古不变的恬淡和闲适。这一切都像在为扬美古镇默默的扬着美名。 汽车晃过路旁的一株株巨榕,当渐渐看到一门巨大青石牌坊的时候,一幅淡青色的水墨画跃入我们的眼帘。眼前这个用青砖灰瓦砌就的淡淡村落,即是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扬美古镇了。 这是一个始建于宋代、明末清初后开始繁荣的古镇,素以老街、碧水、金滩、奇石、怪树著称。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赞誉扬美沿江风光:“自南宁来,过右江(入左江),岸山始露石,至扬美江,石始奇......余谓阳朔山峭濒江,无此岸之石,建溪水激石,无此石奇”。令古镇人自豪的是,扬美古镇还曾是辛亥革命活动的根据地之一, 入得镇来,明清古宅鳞次栉比,名胜古迹星罗棋布:七柱屋、举人屋、进士第、慕义门、禁约碑、黄氏庄园 ……古老的街巷,陈旧的宅院;古旧的窗棂,幽深的庭院;刻龙雕花的飞檐,布满青苔的墙脚,无不都在弥漫着平淡与安宁。 沿着光洁如洗的青石板路前行,是一条300多米长,遍布青砖黑瓦、砖木结构的清代店铺的小巷,这就是建于1832年的大名鼎鼎的“临江街”。在这条街上,到处都是承载着厚重历史的飞檐陡脊、陈砖旧瓦、柱础石雕。如今这里开设了更多的商铺,琳琅满目的商品,为古镇增添了浓郁的现代气息。 在古镇行走,触目所及的是一派悠然散淡的古朴风情。老街深巷里,青砖蓝瓦;参天古榕下,翁笑媪乐。左江环镇而过,舒缓曲折的河道,象母亲的胳臂,轻柔的拥着古镇,又象拥着一个千年不醒的美梦。在这里,水是那样的碧澄,山是那样的翠黛,天空是那样的湛蓝,沙滩是那样的纯净。行走在古街上,心灵会自觉的融进韵味悠远的古朴环境里。偶尔传到江边的几声丝竹,悄悄的为人们抹去心头的几许浮尘。 现实总是连接着历史。 清初是古镇最兴盛的时侯,史载,当时这里有8座码头,“大船尾接小船头,南腔北调语不休。入夜帆灯千万点,满江钰闪似星浮”,成为重要的商埠,是方圆近百公里的商品集散地。斗转星移,古镇虽饱经沧桑,仍然古色古香韵味无穷。古镇现仍留存有明清风格的建筑700余栋,较为完整的有:清代一条街、明代民居、魁星楼、龙潭、古埠码头等。 扬美古镇民风古朴,人们从古至今都崇文尚德,仰美扬美。早在清代时,不足百户的临江街就有过五名举人;而全镇还有十多名进士;崇文尚德的镇风也延续到了现在。在江边卖油炸“千岁鱼”的老汉告诉我,今天的古镇居民夜晚睡觉时,仍旧都不锁屋门。 久违了的古镇风光,让久居城里的我们倍感新鲜。伴着淡淡的丝竹声,呼吸着小镇的新鲜空气,品尝着“扬美三宝”(梅菜、沙糕、豆豉),我们内心倍感放松、畅快和亲切。沿江码头石堤边,树下摆着的芭蕉和烤鱼卖的最快。码头四围是左江的一个弯道,在这里,榕树古朴苍劲,翠竹苍绿欲滴,水面波光粼粼。农家小院的篱笆旁边,鸡妈妈领着一群群鸡雏忘情的嬉戏着,让人不忍心离古镇而去。 今后也许会有一天,当我厌倦了眼前这嘈杂的世界时,我会默默的潜到心底这一片永远纯净、淡然的风景里,静静的吟唱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