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威尼斯和威尼斯的故事 |
正文 | 威尼斯和威尼斯的故事 杨开显 9月下旬,仲秋的一个艳阳天,我来到久已憧憬的神奇水城威尼斯。 在经过一尊跃马挥剑的勇士的雕像旁不久,就进入了威尼斯之门,两根高高耸立的圆柱象征着威尼斯之门,然后来到威尼斯的中心——圣马可广场。圣马可广场被拿破仑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广场游人如织。但在游人较少的地方,众多的白色、灰色的鸽子悠闲地走来走去。我没有带食品,只得伸出手掌与它们套近乎,并欲抚摩最近的一只白鸽,它并不飞走,还转过身来,似乎是表示友好。 这时,一道白光柔和地反射过来,我抬眼一望,一位披着雪白婚纱的美丽新娘,从我身边走过,来到广场的中央,婷婷玉立着,不远处一个小女孩走向她,她俯就那小女孩,牵起她的手。奇怪的是,她身旁或附近没有一位身着婚服或西装革履的新郎。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把这位没有新郎陪伴的美丽新娘留在自己的镜头中。 广场中这孤单一人的新娘形象意味着什么呢?这是威尼斯的怎样的爱情呢?这令我浮想联翩起来,我想起当年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喜剧和一个爱情悲剧的故事。 爱情喜剧说的是拜伦的爱情。他从伦敦自我流亡到威尼斯后,出席威尼斯一个本佐尼伯爵夫人的沙龙,认识了一个19岁的老伯爵的美丽妻子特莉莎,两人很快堕入爱河,并发展到在大庭广众之下出双入对和忘我爱恋的地步。这是公子哥儿拜伦众多风流韵事中最不公子哥儿的一次爱情,也是他最真情对待的一次爱情。由于与特莉莎的爱情,拜伦认识了特莉莎的父亲和哥哥,这爷儿俩十分赞同拜伦的政治观点,3人遂成志同道合的朋友。后来,特莉莎的哥哥甘巴介绍拜伦加入意大利的秘密革命组织——烧炭党,两人一起从事反政府斗争。革命失败后,甘巴又动员拜伦一起赴希腊从事希腊的独立解放斗争,拜伦为此而牺牲在希腊。拜伦由于在威尼斯与特莉莎的爱情而导致他走上革命的道路,这大大升华了他的人格和精神,使他和他的诗歌彪炳于世界文学史中。威尼斯见证了拜伦最后一次真正的爱情,威尼斯也是他从贵族公子走向革命者的起点。 爱情悲剧说的是乔治·桑和缪塞的情变。两位情人从巴黎来威尼斯旅游,住进了圣马可广场附近的丹涅利酒店。我心里想,如果我能在威尼斯多住几天,一定要打听丹涅利酒店所在的位置,因为这酒店十分有名,曾有瓦格纳、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和普鲁斯特等众多大师光顾过它。乔治·桑和缪塞在威尼斯先后生病。乔治·桑生病时,缪塞没有好好照顾她,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一个人到剧院、酒吧寻欢作乐,只有来出诊的医生帕杰罗对她精心治疗并护理。而缪塞生病时,除了帕杰罗医生对他尽职尽责地治疗外,乔治·桑也一直守候床边,从旁护理。从帕杰罗前后对2人的治疗中,乔治·桑认识并有好感于帕杰罗的医德、医术和人品,相处一段时间后,乔治·桑就把对缪塞的爱转移到了帕杰罗身上。缪塞病好后,知道乔治·桑不爱他了,只得孤独地怏怏离开威尼斯回到巴黎,而乔治·桑与帕杰罗在威尼斯结成了幸福的伴侣。几个月后,帕杰罗陪乔治·桑回到巴黎,但乔治·桑对帕杰罗的新鲜感渐渐消失,两人真挚的爱情也告中断。而缪塞虽欲接续与乔治·桑曾经的浪漫爱情,两人并又有尝试,但一人的风流放荡,另一人的水性杨花,还是埋葬了两人的爱情。威尼斯是两人情变的见证,也是两人哀伤的罗曼史的终结之地。 我回想这些世界文学大师在威尼斯这浪漫之地发生的浪漫爱情和凄婉爱情,望着广场中央这孤独的新娘,不禁思忖到:今人还会继续演绎这样的爱情吗? 这时我想起一位智者的话:你就是遇到一个普通的威尼斯面包师的儿子,或是目睹了阳台上一个戴假面具的少女,你也会感受到威尼斯的浪漫情怀。我四面张望,既看不到也遇不到这两种人,因而感受不到威尼斯的浪漫了。但10余天后,我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运河旁的街头遇到一个戴假面具的少女并留影,但她的热情好客和我们彼此的英语问候,并未使我感受到阿姆斯特丹的浪漫情怀。 时候不早了,旅伴呼唤我该离开广场了。我们来到附近一条不宽的运河边,登上了闻名于世的“贡多拉”。这黑色的凤尾小船一般只乘坐4—5人,一个衣着海横衫的意大利小伙子站在船尾迎接我们,他手握一支固定在船的右后侧船舷上的长橹,把我们摇向纵横交错的大大小小的运河中。运河的水似乎不那么清澈,而且颜色感觉深暗。水面平静,但没有如镜之感,只是到了威尼斯城中最大的水道——一条呈反S形的大运河——之中,才看到有点微澜,感觉贡多拉也有点晃动,而且水也比小运河的水清澈一点。坐在贡多拉上,一会儿开阔,一会儿狭窄,但一路都能领略到威尼斯的水、桥、房连成一片的奇异风光。确实,也许只有乘坐贡多拉,才容易欣赏到大小水道上形形色色的古老建筑,尽管不少房屋墙壁斑驳,尽显沧桑,但仍不失具有古老文化底蕴的风采。身处水道中,能够近距离地欣赏到各种拜占庭文化、巴洛克风格、哥特式的教堂、宫殿、高塔和鳞次栉比的楼宇。那些远处看不清楚的线条明快的尖拱券、造型挺秀的小尖塔、轻盈通透的飞扶壁、穹窿形的大圆顶、修长的立柱或簇柱、健美的半裸全裸的人体浮雕,还有更细微的叶形装饰徽章和棕榈叶、三叶窗尖顶和长廊窗的四叶图案以及借助自然界花草或天使、魔鬼等的装饰图纹,无不历历在目,犹如进入了艺术长廊。也许,只有在水中,才能尽览威尼斯的旖旎风光和古典精美,它确实如拿破仑所说的是“举世罕见的奇城”和歌德所称赞的“奇异的岛城”。 还有威尼斯的桥,它同威尼斯的水和威尼斯的建筑构成了这座城市的诗情画意。 400余座造型各异的小桥把全城118个小岛连成一体。贡多拉载着我们在“大街小巷”的水道中游弋,一座座小桥从我们眼前或快或慢地掠过。那座穿过城中心的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上的里亚托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距今500多年历史,系大理石建造的独孔拱桥,它长48米,桥中心是一个高高的拱形,两边各有6个较小的拱形门廊,造型优美,具有艺术价值。拱廊里开设了各种商店,熙来攘往的游人可以在此尽情地购物,这也体现了威尼斯自中世纪以来的商业精神。 当然,最引起我兴趣的还是几十年前我就熟知的叹息桥。叹息桥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好像带有巴洛克风格,是一座封闭的拱廊桥,桥上开有2个窗口,它小巧玲珑,呈房屋状,架设在总督宫与监狱之间的小运河上。 叹息桥之得名据说有两个版本:一是犯人在总督宫受审后被押至对面的监狱,在经过这座桥时常常会透过桥上的小窗望望外面的世界,心想不知今后会不会有重见天日的一天,因而在桥上发出叹息。后来人们就把这座桥叫做叹息桥。二是有一男子被判刑,他走过桥时,透过小窗看到外面的蓝天白云和水中的贡多拉,他发现驶近的贡多拉上有一男一女正在拥吻,那女的竟是他的爱人,他长长地叹息一声,撞向窗户,桥上留下一摊血。后来人们就据此把这座桥称为叹息桥。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写《比较文学对话》时,引用英国诗人胡徳(1798—1845年)的《叹息桥》的开头2节诗,以说明用汉语译诗难于表达原诗的哀婉动人和原诗的音韵美。最近西南大学外语学院罗益明教授给我发来了《叹息桥》的全文和汉译诗,它是作者献给一个令人同情的行为不端而从叹息桥上跳河自尽的女子的: 又是一个不幸的人儿, 已经厌倦了生命, 那么草率又急匆匆地 了结了她的一生!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胡徳写的《叹息桥》,就是现在呈现在我眼前的威尼斯的叹息桥,那位女子也是从眼前这座威尼斯的叹息桥上投河自尽的。可是,最近读到一位叫陈义海的作者说,胡徳写的《叹息桥》是英国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内的叹息桥,那位女子是从这座叹息桥上投入康河自尽的。可接着他又说,有人考证,胡德的这首《叹息桥》是献给雪莱的妻子哈丽艾特的。但是哈丽艾特是自尽于伦敦海德公园的河中的,所以胡德的这首《叹息桥》怎么与哈丽艾特发生联系呢?胡德完全可以写哈丽艾特在海德公园跳河自杀嘛,干嘛要牵强地借叹息桥来抒写哈丽艾特的不幸呢?看来,这个疑惑一时尚难解开。 不过眼前这威尼斯的叹息桥魅力依旧。它自建成之日起就有很多人钟情于它,其中最著名的恐怕是建桥200余年后拜伦对它的抒写,拜伦在他于威尼斯完成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中这样吟唱到叹息桥: 我站在威尼斯的叹息桥上, 一端是宫殿,一端是牢房; 我看到,桥身从波浪间升起, 宛如魔法师挥舞着他的魔杖。 由于拜伦的吟唱,威尼斯叹息桥的名声传播更远,影响更大,不仅剑桥有叹息桥,而且牛津和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叹息桥,不过牛津的叹息桥是一座旱桥——过街天桥。 威尼斯运河泛舟结束了,我突然想起,在叹息桥激起的兴奋中,怎么竟忘了问一问马可·波罗的故居。马可·波罗多年的探险、商旅和他在中国17年的经历以及他留下的《马可·波罗游记》,使他成为中意两国的友好使者,开启了中国文化向欧洲的传播,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架起了欧亚两大文明的桥梁。虽然后来有人怀疑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并引起争论。但我在查阅大量书籍和资料后,认为马可·波罗来到过中国。只是此时夕阳西下,威尼斯之行已告结束。没来得及拜谒马可·波罗故居成了我一大遗憾,此生会不会有弥补这一遗憾的机会呢? (作者简介: 杨开显,重庆市科委信息中心研究员,重庆市科技志办公室总编辑,重庆市翻译家协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正式出版有施巴乔夫《爱情诗行》《帕斯捷尔纳克未来主义诗选》《钟摆下的歌吟——阿克梅派诗选》《你呼吸太阳,我呼吸月亮——阿赫玛托娃抒情诗选》《真实的世界文豪》《海明威他们那些事》《病态与悲情》《光影·情思》等书,正式发表有《论今日旧体诗形式改革》和《对现代诗歌变革运动的再认识》等300多篇作品。完成有重大研究课题17个。获2002年第一届重庆文学奖和2015年第六届重庆文学奖等奖项)。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