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文章:

 

标题 那些年的老挂历
正文

闲暇时整理旧物,发现几本以前摆旧书摊时,在造纸厂淘得的老挂历。不由勾起对往日的岁月一种强烈的怀旧之情。

因为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每到春节,走家串户看不到墙上挂的可以一张张掀着看的挂历。看到的是墙上贴的政治色彩浓郁的样板戏剧照的人物年画,如《沙家浜》中机智勇敢的郭建光;《杜鹃山》中农民自卫军党代表柯湘;《红灯记》中手捋长辫的铁梅、铁梅和奶奶高举红灯、手提红灯的李玉和;《红色娘子军》中英勇无畏的洪常青、《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等;或是《打渔杀家》等京剧年画;还有对来年充满美好向往,胖娃娃骑着一条红鲤鱼的年画。

渐渐长大,到新华书店,才看到一些有电影明星图案或是历代名画之类的挂历。后来,到了八十、九十年代,挂历的题材更丰富,热销的挂历大多画着汽车洋房、美人美景,满足了大家对小康生活的憧憬。还有生肖、领袖、邮票、山水画等类型。生肖挂历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领袖挂历深受一些上年纪的欢迎。挂历的材质也不再是单一的纸质,而有了各式各样的塑料挂历。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日益发达,挂历也与时俱进。国画题材的挂历大多采用仿真宣纸印刷,再装入古色古香的画筒里,简直可与原件相媲美。

只是有不少人们会把过期挂历当成废纸处理掉,或是当作书皮用来给孩子包书;或是用来糊墙。如今走近拆迁的村庄,走近人去楼空的住家户,是不是还会看到放床的墙上贴满的一张张九几年的挂历。

自己二十多年前淘旧书时,也淘了十几本挂历,随后又得给儿子包书用了,有的廉价地卖过;有的还被自己无知盲从地剪下来了月份。

说起挂历,不能不说说我国的皇历。因为挂历是由皇历、日历、年画演变而来的。关于挂历的来由有三种说法。

一说是在我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西周,我国就出现了古阴阳历。唐代永贞年间,人们在历书的空白处记录一天发生的大事和月令、节气等,形成了挂历的雏形。宋朝时出现了年画,明朝在年画下边印年月历的形式,已经与现代的挂历十分接近。到了清朝,彩印套色年画问世,年画上部三分之二的画面与下部三分之一的日期和节令,正式确定了挂历的形式。这种形式发展到民国时期,产生了风靡一时的月份牌。

第二说,据史料记载,大约在1100年前唐顺宗永贞元年,皇宫中已经使用日历,又称皇历。皇历一年有12册,按每月天数来确定每册的页数,并将月份和日期写在每一页上,由服侍皇帝的太监暂时保管,待太监每日记下皇帝言行,月终交皇帝过目批准后,送史官存档。史官再将日历的内容与朝廷、国家大事结合起来,提炼润色后成为《国史》。

后来,日历逐渐地进入在朝大官的家庭。再后来,日历向大众化、家庭化发展,人们把历书上的干支月令、节气、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供记事用的空白。

民国时期,《故宫日历》曾风靡一时。据《深圳商报》报道,《故宫日历》问世于1933年,从1933年至1937年,共出了5册。封面和日期所用文字,除个别采用时任院长易培基的楷书手迹和篆书、仿宋印刷体外,均集自院藏古代楷书和隶书碑拓。藏品图片每日一张,历代书画、器物交杂穿插。

《故宫日历》还成为当时文人雅士相送的头号礼物,俞平伯就曾将《故宫日历》赠送给老师周作人,梁实秋也在写给张佛年的信中,提过获赠《故宫日历》一事。

三说是从罗马的“讨债本”逐渐演变过来的。在古罗马时,当时社会上有一种专门从事放债业务的人,按月去向债户收取利息。为方便起见,他们将何月何日某人该还的债和该付的息都记在一个本子上。因为这种本子是以月为单位,按日期排列,附有记事栏,其记事方法简便明了,渐渐地被其他行业所借鉴。

1884年,香港著名英商太古洋行第二任华人买办莫藻泉上任后,兴建了一家糖厂。他推出一种类似海报广告式的“月份牌”,用以宣传太古糖厂的产品。莫藻泉特意聘请设计师关蕙农设计画面,内容多为花卉、吉祥人物、福、禄、寿、喜、中国古代天官赐福、迎春接福及仕女图等。凡购买太古糖者,赠送“月份牌”一帧。后来,许多厂商竞相印制免费赠送“月份牌”,并不断改进形式。随着岁月的流逝,“讨债本”和“月份牌”逐渐演变成为当今的挂历。

中国挂历(月历)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彩色印刷技术的发展,挂历也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人民中国出版社等新闻出版单位,大都把“挂历”当成一种对外宣传品,文字是中英文,有的全部是外文,画面内容有建设成就摄影、祖国风光、古代山水画和电影剧照等,对外赠送,对内很少发行,当时对内发行的是年画。

挂历的出现给年历注入“新鲜血液”。中国绘画的三大画科(花鸟画、人物画、山水画)也成为挂历题材的主体。挂历一般是12张或13张,但也有不少是6张、4张或1张的。最早的带图挂历是单张的,内容主要是复制欧洲的一些名画。挂历12个月,具有12张不同的画面,而且画面美观大方,月月给人一种新鲜感,客人来了往往翻一翻,欣赏一番,赞美一番,不仅使客人享受了“美”,而且也使主人心里美滋滋的,因此,挂历一上市就受到人们的喜爱。

早期的挂历,无论是纸张还是工艺,都代表了那个时期印刷技术的最高水平,只是70年代以前出版的挂历称“宣传画册”,发行量少又不在市场上公开销售,所以,挂历不被人们注意,拥有挂历就是身份的象征。到了六七十年代,挂历更是成为了“稀罕物”。国家图书馆馆藏最早的挂历是1978年出版的。

挂历是将摄影、书法、美术、印刷等技术融为一体的实用性艺术品。它不仅具有图案大方,色彩鲜艳、内容丰富、印制精美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实用性、宣传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装饰性;选上一本内容高雅,设计新颖,纸张较好的挂历悬挂在室内,会使人赏心悦目,时时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挂历一出现就深受人们喜爱。

挂历是上世纪后20年风靡国内的实用品之一,也是新年送礼的首选礼品。挂历作为一种商品进入普通老百姓家,那是80年代后期的事,改革开放的发展,文化艺术的繁荣,挂历这种综合艺术品开始呈现出“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古今中外一切美好的事和物,在挂历上一展风采。电脑等现代高科技的应用,给挂历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和活力,挂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挂历形式不断推陈出新。

上世纪80年代,新华书店整面墙都挂着各种各样的挂历。那时风行的是题目为《影中人》的印着当时电影明星特写的“美人挂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美人挂历”价格也节节攀升,当时用80克国产铜版纸印刷的对开低档挂历,每份价格为5元,到1985年就涨到12元,此后每年增长4元至6元,到1990年时已涨到60元。上世纪九十年代,挂历上的汽车洋房、泳装美人、各地风景,伟人、历史故事、人物绘画、影视明星、体坛巨星、名胜古迹、山水名画、名车佳宅、奇石盆景、花鸟鱼虫、名花珍禽、世界风光等等,极大地满足了大家对小康生活的想象。也满足了休闲娱乐活动匮乏时代人们的爱美心理。

挂历不仅是上世纪后20年风靡国内的实用品之一,是那个时代的标志和缩影,也是新年送礼的首选礼品,也成了衡量单位好坏的标准。很多用人单位常常将挂历作为节庆福利免费赠予员工。在东北,有些家庭甚至会将一份精美的挂历作为女儿的嫁妆随礼,而且这份随礼能让娘家倍有面儿。

挂历不仅是历史见证,也同时反映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如1990年亚运会,1997年香港回归等重大事件,在挂历中都有反映。

挂历不仅是一种日期提示和查询工具,它也演变成一种家里装饰角色。时代不断迅猛发展,个性化的挂历正逐渐取代传统的挂历,从而成人们的新宠,年轻人购买日历往往注重新潮,偶像、奥运吉祥物,甚至自己的写真集,都成为了他们最希望出现在新年挂历、台历上的东西。许多人将家人的照片制成挂历,这既是有意义的纪念品,也是一份时尚的礼品。挂历礼品公司年年承接不少为消费者“量身定制”新年挂历、台历的业务。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可以按照消费者的要求来专门制作。2013年10月31日,中央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后,公款订购台挂历送礼的现象基本消失,随之国内台挂历市场逐渐没有了上世纪的繁华。

挂历既是显示年月的载体,又是一种可以点缀生活环境、供人欣赏的集工艺品、艺术性、观赏性和投资性于一体的收藏品,是历书与年画相结合的艺术品,挂历本身包含着年画的身影,不少挂历的图案也是摄影精品,艺术含量很高,备受收藏者青睐。收藏前景比肩年画,其文化艺术内涵与民族性的特色,使其成为藏品市场的新宠。

挂历就是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记录着各个时代发展的印记。浏览一幅幅挂历,犹如漫步时间画廊,尺寸间让人感受时代的变迁、光阴的脚步。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早期印制的挂历中的名画,往往成为书画收藏家鉴别真伪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这也是老挂历成为收藏受宠的原因。又因为挂历是时代的产物,是实用性物品,一旦失去了实用属性,大多数人就丢弃了。加之那时人们又没什么收藏意识,因而保留下来的不多。

收藏挂历,收藏的是一段历史的面貌、历史的记忆,收藏的是时代潮流的变化。更是收藏一份快乐和趣味。收藏挂历,有助于了解挂历艺术,了解中国社会变化,看到中国文化的繁荣昌盛,从而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和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随便看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

 

Copyright © 2000-2024 sijig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6 11:3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