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和文化”应是和县的特色文化 |
正文 | “和文化”应是和县的特色文化 钱朝铸 在我国,用“和”这个单字命为县名的,仅有一处,那就是早在秦朝就设为历阳县的和县。笔者认为,和县之所以用“和”字来命名,不仅是因为公元555年南梁和北齐议和于此而改名为和州,直至辛亥革命后改为和县,更重要的是,和县的山山水水培育出了我国历史上极具特色且博大精深的“和文化”。 一、“和”文化在和县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时空性。 首先是地域性。众所周知,几千年来我国深受儒家思想的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就是中庸之道,而中庸之道的精髓,笔者认为就是“和”字,因为从古到今的例子不胜枚举,和则双赢斗则两败。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和孟子为何大声疾呼要求人们大行中庸之道呢?因为当时的人们饱受了封建割据诸侯争霸而引发的战争之苦,真可谓生灵涂炭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若长此下去的确是家将不家、国将不国了。尤其是地处长江中下游“横江”西岸的战略要塞、素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历阳,更是你争我夺的战争频仍之地。所以稍有良知的人都呼天喊地盼望和平,呼吁远离战争。因此说,孔孟等圣人贤哲倡导的中庸之道,的确是一剂预防和医治战争创伤的灵丹妙药。而古和州的命名,也正是由它的源远流长的必然性——不仅因为这里的人民特别爱好和平,更因为这里的人淳朴善良且具有高超的谈判技能,促成了历史的偶然性——南梁与北齐在此议和,这完全是人心所向结果,是顺应潮流之举。可见“和文化”是流淌在和县人身上的血脉,是和县人特有的天然精神。 其次是时空性。和县自古至今英雄辈出、贤达众多。一例:集南北文化之大成的中唐著名诗人张藉。他既能与韩愈、白居易、刘禹锡、孟郊、王建著名诗人交往甚密,又能与文风不同的元稹、裴度等人经常酬唱。他从名公巨卿、文坛领袖到释道布衣和外国友人都有诗歌往来。他的诗歌博采众长、雅俗兼备,极具“和”文化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其乐府诗与王建的乐府诗,在中唐诗坛上被并称为“张王乐府”。二例:南宋的中朝文化友好使者徐兢。他在宣和六年出使高丽国,撰《高丽图经》四十卷,详细地记载了高丽的国体、风俗、事物等,为我国人民了解高丽,增进友谊和文化交流,使两国人民世代和平共处,作出了巨大贡献。三例:当代著名书画大家林散之。被誉为全国“诗书画三绝”的当代草圣林散之是勤劳、朴实、谦和、淳厚的和县人的典型,他自幼酷爱书画诗文,从30年代起就不辞劳苦游历太白、终南、峨嵋等名山大川,绘画、作诗、游记,遍访贤达高人,其书法熔百家为一体,其诗文揉古今为一炉,终成名闻海内外的书画大家。所以说“和文化”在和县具有强烈的时空性和地域性。四例:和县乌江镇黄坝行政村党支部书记曹发贵。他用自己的鲜血为和县人谱写了一曲“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壮丽生命的赞歌。以上四例的著名人物都是“和文化”的先进代表,他们从时间和空间上都为“和文化”的持续发展起到了典型的示范作用。 二、“和文化”在和县具有特殊的公众性和广泛性。 和县处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全年无霜期多达23 0左右,年平均气温15.7摄氏度,宜物宜人。境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著名的鱼米之乡之一。因此,它虽然地处交通要塞,能随时引发战争,但不论是东南西北的动植物,还是全国各地各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他们(它们)不分物种和民族,仍然“拼死吃河豚”,纷至沓来,在这里安家落户。这里是位于北京猿人和爪哇猿人之间的著名的和县猿人所在地。在和县猿人遗址的和县善厚镇汪家山龙潭洞,我们发现了著名的和县猿人头盖骨,说明了30多万年前和县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在龙潭洞里我们不仅发现了有在北方生长的肿骨鹿、剑齿虎、巨河狸,还发现了在南方生长的剑齿象、中国貘、鬣狗等。即使是农作物,和县既有在北方种植的麦、豆、薯和棉花、花生、芝麻、胡萝卜等,也有在南方种植的水稻、油菜等,既有北方的蔬菜,也有南方的瓜果,更有以“姥半夏”为全国之最的许多中草药等。所以,在和县不太大的地域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类物品种类繁多。特别是那些外来的少数民族和因战争而跑反到此的移民,促使和县成为一个集汉、回、蒙、藏、壮、京、满、畲、黎、彝、侗、土家、布依、朝鲜、维吾尔等十几个民族共居一地的多民族县。少数民族虽然南腔北调但都看中这方热土,纷纷与当地的汉人通婚通俗,共建家园,他们相濡以沫,以和为贵,和舟共济,自然形成了一个团结友好的和睦大家庭,连和县人的口头用语在糅合南腔北调后也成为近似于北方语言的普通话。由于各民族杂居一处,自然使得和县的宗教文化也很具特色。别的地方,各教各派水火不容相互排斥,惟有和县的所有宗教能相济相容,如和县的鸡笼山不仅是道教的“天下第四十二福地”,也是佛教“江北小九华”的圣地。就连闻名海内外的天门山,也是因为有了西梁山和东梁山而相互依存、和合而成的。再说,和县人由于牢记“以和为贵”和“和气生财”的“家训”,因而都是做生意的天才,成为新徽商的一支生力军。因此说,和县的存在和发展都与“和”字是分不开的,“和文化”在和县具有典型的公众性和广泛性。 三、“和文化”在中国具有浓郁的时代性。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许多矛盾正在逐步显现,而最突出也是最根本的矛盾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因此党中央、国务院号召全国人民要全力建“和谐社会“,求大同存小异,以达到加速发展、共同富裕的目的。而以“和为贵”为主旨的“和文化”正好顺应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也与其内在精神一脉相承,因为“和文化”强调和追求的正是“要和谐,不要争斗;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发展,不要倒退。”的原则,因为只要全国人民都能自觉地做到这“三要三不要”,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发展、更加兴旺。 综上可知,“和文化”是和县唯一称职的文化力的代表,它古往今来都始终具有独特的竞争力,任何文化都不能掩盖它、替代它。我们只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把握住和县的文脉,就能把握住和县的命脉,我们才能正确认识自己,武装自己,发展自己。 2005.11.8 2012.3.22修改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