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干部扶贫,切莫当“贫”干部 |
正文 | 在中国,作为扶贫机制创新的重要举措,已有43万干部被选派到贫困地区进行驻村帮扶。这些扶贫干部多是70后和80后,他们面临的贫困现状和问题,可能是山外的你无法想像的。(新华网 6月23日)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现状就是人口多,底子薄,人均收入不均衡,贫富差距大。部分地区存在着收入低,生活水平严重落后的问题。针对我国现状,我国实行了扶贫制度,由最开始的粗放扶贫到现今的精准扶贫,针对性很强,目的也很明确。扶贫干部则成了第一线接触扶贫开发的人群,工作性质很特殊,工作要求很严格,不免会让部分干部产生懈怠之意。 扶贫干部困惑很多,针对贫困村的致贫原因众多,贫困程度不一,扶贫攻坚压力巨大,脱贫“帽子”期限有限,脱贫方法很难实事求是,面对此番困难,走过场的扶贫干部便不断产生。针对扶贫干部,基本都是要求需要驻村,需要为村想法子谋出路,确总是纠结于原工作任务中脱不开来,更甚者,大部分的扶贫干部都是按照文件办事,需要走走时走走,需要救助时救助,在抱怨声中出一点力,没有主动意思。这凸显出扶贫干部在思想上的“贫”,认识上的“困”,行动上的“乏”。始终保持贫乏之态,想要真正的和老百姓接心,了解透老百姓的思想,终究是难事。处于贫困中的老百姓,面对驻村干部,始终想的是能否带来什么项目,有不有什么资金,也不会和干部一同思考,怎么样是切合实际的发展,怎么样能扎扎实实脱掉贫困的帽子。 扶贫干部不能乏,更不能先“贫”,当好领路人和知心人是第一要务,想好发展路子是最终方法。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