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孝心焉能等待(1) |
正文 | 第一章平凡而伟大的父母 第一节我的父母亲 父亲是一座大山,而我只是山间的一棵小草,永远都不知道山有多高; 父亲是一汪清泉,而我只是泉水中的一条小鱼,永远都探不到泉有多深; 父亲是一盏油灯,而我只是被油灯照亮的一颗尘埃,永远都不知道油灯照亮了别人,却牺牲了自己; 父亲是浩瀚的蓝天,而我只是蓝天下的一只鸟,无论怎么努力,还是永远都飞不出蓝天的怀抱。 1918年7月14日,(民国七年、农历六月初七、戍午年、己未月、丁丑日),我的父亲诞生在黄河之滨的陕西省合阳县伏六乡(今属坊镇)坤龙村(原窑头)李氏家族。 坤龙村隶属合阳县坊镇,村子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这里位于陕西东部的黄河之滨,距古城西安160公里,距合阳县城东乡15公里,与著名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洽川毗邻,是典型的黄土高塬沟壑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型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过去是降水偏少,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粮食不能自足;现在是双灌区(抽黄工程、红旗水库),旱涝保收,原来是一年一季,现在是一年两季,主产粮、棉、果、瓜、菜等,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区域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的生态农业村。 坤龙村的村名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时代。相传,伏羲氏在伏六排演阴阳八卦,在八卦里,坤代表的方位是西南,而村子的西南方向正有一座土梁形似一条盘踞着的巨龙,因此村名定为坤龙。 父亲在他九十岁、母亲八十岁大寿上祈祷全家平安据考证,在村东黄河畔有大量新石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据传先民掘穴而居,后在塬头建村,所以村名又叫“窑头”。窑头之名早于坤龙。而据有关专家考证,离坤龙村不足十里的地方,便是帝喾故里。帝喾,姓姬,为上古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生而神灵,自言其名”。三十岁时,代颛顼为帝,都于亳。因他兴起于高辛,史称之为高辛氏。 坤龙村有六个自然组,大多数都是李氏家族的后裔。唯独第二自然组(人称贾家仡佬)却以贾氏后裔和李氏后裔混居。从《李氏家谱》序的记载来看,李氏家谱最早修订于清朝嘉庆己巳年,1980年后重修的。家谱上最早的先祖是元末明初的李正平,正是此人将李氏一脉从山西的荣河县迁到这里,定居下来。家谱上记载,坤龙村的李姓先祖正平公曾官至军都护府,去世的时候是明朝洪武二年,距今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坤龙还是一个古老文明的村子,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村里都要举办古庙会(现为古文化节),乡里四邻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纷至沓来,为的是纪念神医华佗。坤龙人的传统是,朴实能干,勤劳吃苦,作务庄稼精细,而且一直延续至今。 爷爷奶奶生有四儿、两女。父亲排行第三,村里人尊称父亲“老三”。 第二节勤劳善良的父亲 父亲是位勤劳朴实,且多灾多难,命运多舛,在大荔学医时,染上了霍乱,几乎死去。他脾气倔强、性格率直,从小就跟着大人做生意,老少无欺,深得人们的爱戴。 正值国运昌隆,亿万家庭在分享社会发展进步成果的美好时光里,家父还未享上清福却不幸身患重症,经多方医治无效,于2008年5月3日(农历三月二十八)驾鹤西去,回归自然。父亲的病世,让我及家人倍感悲伤和痛惜。 我的父亲是位司药,见过大世面,经历过多次运动,参加过抽黄、红旗库等工程建设,他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而母亲没念过书,却与这位小伙结为了夫妇,生下了8个子女。在我看来,他们的结合可谓“秦晋和好”。 我深爱着我的父亲,同样深爱着我的母亲,也会用爱我父母的心,去爱天底下所有人的父母。 天下的父亲伟大,天下的母亲也同样伟大。儿女成材是他们最大的心愿。他们用毕生的心血来养育我们、教育我们,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以更大的努力去报答父母呢? 古人有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为什么不“父吾父以及人之父,母吾母以及人之母”?让天下所有的父亲、母亲都感到一丝欣慰。 父母的身教和言教,使我有了正确的人生观,在今后的做人、做事方面,给我方向、力量。父母用自己的年轮,为我编成散发清香的日历。山高水深,比不上父母的恩情,天高地厚,赶不上父母的亲情。我无论闯荡到天涯,还是漂泊到海角,身后总有千万条情丝拽着我,那就是我对父母的爱。 我的父亲无酒不欢,且每喝必醉,但从未因喝醉耍过酒疯。村里谁家给儿子结婚娶媳妇,都要请父亲为他们布置新房,裱糊顶棚、围墙;村里的喜事、丧事父亲都乐意帮忙,所以喝酒就免不了。父亲的酒量并不大,所以比较容易喝醉。喝醉以后一高兴,常常就连工钱都不要了。父亲喝酒上瘾,在最困难的时候家里也没缺过酒。我们家的男孩子从小都要受父亲酒的熏陶,我很小就学会了喝酒,后来居然喝出了不错的酒量。父亲有早上喝酒的习惯,母亲每天都为父亲炒上两个菜或者凉拌,为父亲蕴上一壶酒,我们做晚辈的都要敬上父亲两杯。如果家里来了客人,那必定都要和父亲碰上几杯,几乎都把亲戚朋友灌醉。 父亲10岁就经商。最早在朝邑(现大荔县)熬相公,后来发生瘟疫,回来的时候中途,人高烧的不退,当时是二伯父把父亲拉回来。后来听母亲说,当时多亏了二伯父,不然我的父亲就没命了。 后来到新池街道三合铺,主要经销药材,烟酒糖,百货等,过去与西安一家商铺联系。干了有20多年。 合作社的时候又到韩城大练钢铁,兴修水利工程。 1958年前,人民公社的时候,父亲回到老家坤龙。与一队康顺奇医生开诊所。还有个马先生看西医。父亲主要是司药。开了3年的。后来村里实行农业集体化,诊所改为大队医疗站。 父亲是资方留用人员,之前在税务所工作过,每月工资27元。 1958年大炼钢铁,到韩城与门口,父亲负责伙食管理。 回来后,父亲就到农业社工作,当时是村上四组的李刚龙老人(平武父亲)、三组的李汉杰老人(有录父亲)在村里任书记,父亲帮在村上协助外出办事、到队里当驻队干部。 父亲那个时候很洋气,从新池乡买回来一辆自行车,当时村里人都稀罕地围着看,人称自行车是“洋马”。 1974年,到红旗水库工程给民工做饭。 随着年龄的增长,该行从事农业社工作,分队后就在村里劳动。 分家的时候,爷爷跟着我父亲,奶奶跟着四叔。 家产分的时候是爷爷一份,奶奶一份, 那个时候,家庭成分对一个人很受影响,我们姊妹八个都占了成分我家下中农成分的光,“文革”中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我的大伯家因为清贫,被划定为雇龙,四叔家相对富裕点,那是因为有我爷爷给四叔留下的家产多,被划定为中农。 父亲是个实干的人,为了给孩子凑足学费,父亲先后学过裱糊桨、纸扎匠、油漆匠,木活、泥活都是自己干,谁家有需要都是无偿奉献。父亲还当过厨师,干过小买卖。小本生意尽管没有给家里积累多少钱,但还是给孩子们攒了些学费、生活费,家里也干三岔五地吃上一餐肉。在当时那是很奢望的生活。 父亲为了让我爷爷、奶奶和母亲能过上好日子,花了14担麦,过去因为钱贬值,都是食物记账,一元钱就是几千万元,置换了一个院子,盖起了五间新瓦房和门房。 2005年7月,我们才拆除了已经破烂不堪、屋外下面里面流的旧房,为父母亲盖起了一室一厅的平房。可父亲还没来得及享受就与世长辞了。想起这些我从心里一直感到愧疚! 第三节平凡而伟大的母亲 我的母亲平凡得再也不能再平凡了,但她的一辈子却很伟大。 我多次问起母亲的身世,但母亲始终不愿提起,尤其不愿提及她的过去和她的家庭。 后来,在父亲去世后的第二天,母亲经不住我和侄女李佳欣再三追问,便把自己的身世一五一十地向我们诉说,听后方知母亲真的伟大。 母亲诞生于1929年元月26日,(农历1928年腊月16日、建国-20年、戍辰年【蛇年】、己丑月、辛未日、星期六)。 母亲与家人关系一直很好,我的舅舅、舅母对我母亲很亲近,疼爱有加。 我的老姑母像亲女儿一样对待母亲。我的母亲每每提及我外公、外婆对她的恩德,都感动的热泪盈眶。 我的爷爷、奶奶视我母亲为亲女儿。 我的大伯父、伯母及叔父、叔母都对我母亲很关心。 老辈们和睦相处,至今都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尤其是母亲谈起爷爷、奶奶对她的照顾的话题,可以说是滔滔不绝。我们听着也很感动。我为有这样的长辈而欣慰。 我母亲一辈子没有做过农活,在家里是做饭、带孩子、喂猪、织布纺线,缝补衣衫。我们姊妹八个加上我们的晚辈一起共十三个孩子,都是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每个孩子的成长都留下了母亲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也留下了母亲闪光的足迹。 过去,由于我的家穷,母亲没进过学堂。母亲属于任劳任怨的家庭妇女类型,我们的家和她的孩子就是她的一切。 母亲自小聪明伶俐,很受大人喜爱。谈起父母的婚事,还真有一段罗曼史。据母亲回忆,她16岁那年,父亲26岁,他们在媒人的说和下,与父亲结为夫妻。 据母亲回忆:我的大姑父的母亲和我外公家同为一个村,娘家与外公家对门。 大姑父的母亲与我的奶奶都信耶稣教。一次,我的奶奶与大姑父的母亲在周末礼拜时,便向我的奶奶介绍说:“我门前有个女孩,人很好,长的漂亮,我给你娃介绍作为媳妇”。我的奶奶听后,就托我的大姑父为父亲做媒。 过去,男女婚事都是由父母包办,男女根本只有到了结婚后才能见面。 母亲从小很勤奋,14岁就跟着外婆学织布。我的爷爷、奶奶在去外婆家相看母亲时,母亲还在织布机上织布。当时爷爷、奶奶就相中了母亲,便找人说媒,确定了父母的婚事。 时隔两年,我的母亲就被父亲明媒正娶地到了李家,后来成了我父亲的媳妇,作了我的母亲。 至于母亲为什么要嫁到一个比他大10岁的女婿,这里面还有一段很有趣的故事,也从中反映了外婆对母亲的疼爱和关怀。 当时,我的外公、外婆家境比较贫寒,他们为了不让母亲再受苦,日子过好点,就一心要为我母亲寻找一位年龄大的女婿。据母亲回忆说,外公给人常说,以后买娃娃,千万不要买小女婿,人家看不起你,看不起娘家。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母亲找我父亲的缘故了。虽是思想保守,但从中包含许多深刻的含义。 当问起母亲找大女婿的感受时,母亲感动地说:我到李家没有受过任何委屈,并且还说在外公家也没有受过委屈,我的外公从来没有把她“伤罪过”(音译)。 母亲啊,你的语言是多么朴实啊,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我的母亲对我的爷爷、奶奶非常好,像亲父母一样的伺候时,我的母亲说:在娘家她受到我外公、外婆的疼爱;嫁到李家后,受到了我爷爷、奶奶的疼爱。她之所以对我的爷爷、奶奶像亲父母一样伺候,是从心里上报答她的父母和她的公公、婆婆。述说中,母亲多此擦拭眼泪。能看出母亲对亲人的思念与感激…… 父母结婚后,父亲经常不在家,在新池镇药铺工作的父亲,一个月很难得回来一趟家。我的母亲就和我的奶奶相依为命,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亲如母女一样。 在后来,我的爷爷奶奶过世后,每逢节日或家里做了好吃的,母亲都虔诚地端到爷爷奶奶的遗相前,恭恭敬敬地叩头作揖,祈祷在天之灵的爷爷奶奶安息。时至今日,母亲已经八十高龄了,但对爷爷、奶奶的虔诚始终不渝。 从中我体会到了“母亲”这两个字注定了她的伟大是必然的。我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只是普天之下所有同样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中的一员。母亲到了李家后,一辈子没干过农活,在家带孩子、做饭,每天累的满头大汗,我小的时候记得母亲经常在做饭时间热的中暑了,父亲赶紧把母亲搀扶的阴凉处,给母亲喂上一碗井水,母亲休息一会儿好转了,又接着干,真的难为老母亲了。您的伟大之处我们永世不会忘怀。 四十多年前,母亲给了我新的生命,在一个炎炎的夏日将我带到了人间,让我第一次呼吸到人世间清新的空气。 在我们哇哇啼哭的时候,母亲用甘甜的乳汁将我们养大; 在我们邯郸学步的时候,母亲用她那温暖的双手将我们扶着,生怕我跌倒; 在我们第一次喊“妈”的时候,母亲欣慰的笑了,就在母亲慈祥的笑容中,我们看到了一丝泪光…… 后来我明白,那就是希望! 小时候,母亲走亲戚经常带着我和弟弟妹妹,有时还和母亲住到亲戚家,连上学都忘记了。原因很简单——我们是她的儿女啊! 长大了,我逐渐懂事了,开始帮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要尽我所能,让母亲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原因同样很简单——她是我母亲,我的亲生母亲啊! 母亲和八十高龄的姑姑一辈子很友爱 我的母亲现已年过八十有二了,满头白发,满脸皱纹,个头不高,但却非常精神。 我家是个大家族,四世同堂。我家姊妹八个、六男俩女。我排行老四,我长的更像我母亲,但性格更像父亲一些。 在大集体那个年代,要养活几个孩子,就得早出晚归。母亲继承了她家族的早起习惯,每天早上起的更早,喂猪,做饭。我们几个孩子则太阳老高了才起床吃母亲做好的饭,然后就是上学的上学,还没上学的就游手好闲的玩。母亲一般晚上睡的很晚,因为还要纺线、织布,有时天麻麻亮了才入睡。 我记得很多时候,母亲做好吃的油饼,因为太晚了,我们几个孩子都熬不了夜,经常早早先睡,尽管对好吃的油饼很流口水。大半夜的,母亲一般都叫醒我们几个孩子起来吃油饼。那时农村没电家里都点着煤油灯。我到现在,依然记得煤油灯下几个小孩攒头攒脑地围着桌子吃油饼、粽子之类的,母亲那时一定是会心的笑…… 尽管日子过得很艰辛,但家庭是和睦,父母的感情也一直很好。当然也有偶尔的争吵。父母在年轻的时候,可能是年轻气盛吧,也有大吵的时候。在这种场合,我常常感到很孤独,有时也哭泣。但在我看来,相对于其他人家,父母的争吵应该是较少的。 我们的村是个很传统的群落。方圆几十个村庄,基本上都彼此认识,而且每个村都由一到两个家族构成,村里大家基本是同一个祖宗,村和村之间,常常有联姻的关系。 在固定的而具有传统的聚居群落中,当时的文化和道德保持得很好,村里基本上是和睦的,尽管彼此不乏因为鸡毛蒜皮之事而有计较。 后来我们逐渐长大,都开始上学了。中国的教育逐渐高收费,家里的经济状况开始紧张。但我的上学的事情,母亲一直很支持。 啊!伟大的父亲母亲,关于你们,我怎能描述的完呢。想起你们想起过去的那些悲欢岁月,儿女们的心绪是那么地激动,思路和语言是那么地零乱。你们都是普通的人,我不想说你们有多么伟大和崇高,但你们让我懂得了,要善待身边每一个人,如果自己有能力帮助别人就要尽力去帮助,要刻苦勤奋,所有的幸福生活都是靠自己辛勤劳动获得的。 谢谢你们,我的父亲母亲,你们给了我生命,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我为自己是你们的儿子感到骄傲! 在这里,我最想跟老妈说的话是:“妈,您辛苦了!为了儿女的一切,您受尽了苦!现在儿女已成家立业,也为人之父母了,我们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让您颐养天年,好好报答您”! 最后,我只想说,我敬爱的父母亲啊,若是有来生,我还做您的儿! 母亲,我说一千遍我爱你都报恩不了您的大恩大德。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那首赞颂《母亲》歌: 你身在那他乡中, 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 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她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 |
随便看 |
|
四季谷提供散文、诗歌、杂文、随笔、日记、小小说等优秀文学作品,并提供汉语、英语等词典在线查询,是专业的文学及文字学习免费平台。